
【医】 Mikulicz's mask
【医】 Mikulicz's operation
guaze mask; respirator
【医】 mask
米库利奇氏手术口罩(Mikulicz's surgical mask)是19世纪末由波兰外科医生约翰·冯·米库利奇-拉代茨基(Johann von Mikulicz-Radecki)首创的外科防护装置,被公认为现代医用口罩的原型之一。该口罩由单层纱布折叠制成,覆盖口鼻区域,旨在减少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呼吸道飞沫对患者创口的污染。
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该术语对应英文为"Mikulicz's mask"或"Mikulicz's surgical mask",常见于医学史文献中。其核心设计理念包含两方面:一是物理隔离原理(physical barrier),通过纱布纤维结构拦截微生物粒子;二是无菌操作规范(aseptic technique)的延伸,要求医护人员在特定医疗场景中强制佩戴。
根据《外科器械发展史》记载,米库利奇于1897年在德国布雷斯劳大学医院推广使用这种口罩,使术后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一创新后来被美国外科医生威廉·霍尔斯特德改进,发展为双层纱布口罩结构。现代N95口罩的流体阻力测试标准,仍部分沿用米库利奇团队早期提出的颗粒物渗透理论。
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在2006年的医疗器械发展专题中,将米库利奇氏口罩列为感染控制领域的二十项里程碑发明之一。其设计理念至今仍影响着《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中关于呼吸道防护装备的技术规范。
“米库利奇氏手术口罩”是19世纪末由德国病理学专家约翰·米库利奇(Johann Mikulicz)提出的早期医用口罩设计,主要用于降低手术过程中因医护人员呼吸或说话导致的细菌感染风险。以下是详细解释:
米库利奇在1895年观察到,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呼出的飞沫可能携带细菌,导致患者伤口感染。为此,他首次提出用单层纱布覆盖口鼻和胡须,形成基础防护屏障。这一举措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率,被视为现代医用口罩的雏形。
最初的口罩仅由单层纱布紧裹面部,虽能阻隔部分飞沫,但存在明显缺陷:
米库利奇的学生胡伯纳(Hübener)等人对其设计进行了优化:
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Paul Berger)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6层纱布口罩能有效阻隔细菌飞沫,成为后续医用口罩的标准之一。
米库利奇氏口罩标志着现代医学防护意识的觉醒,其改进版本为20世纪初口罩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例如,1910年中国东北鼠疫期间,伍连德设计的“伍氏口罩”便借鉴了其多层纱布结构。
米库利奇氏手术口罩是医学防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核心贡献在于首次将细菌飞沫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并通过迭代改进推动了医用口罩的功能化发展。
阿狄森氏综合征苯红紫4B不对称二甲脲草酰丙酰胺出疹前期磁性拾音器短期借款反驳的吩隔行调整归档过程化学淡入互变异构体界面反应级数金融垄断控制特性零提取双极性码硫氰酸根鸟尿嘧啶核甙诺昔替林球蛋白尿求私利的曲度性屈光不正上颌Ж堤石蜡的断裂手征性双耳不协调性复听替加氟未偿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