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钩虫英文解释翻译、美洲钩虫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American hookworm; Ancylostoma americanum; Necator americanus
new-world hookworm
分词翻译:
美洲的英语翻译:
America
钩虫的英语翻译:
hookworm
【医】 anchylostomum; hookworm
专业解析
美洲钩虫(学名:Necator americanus)是钩口科线虫属的寄生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发钩虫病。其英文名称为"American hookworm",词源来自拉丁语"necator"(意为杀手)和地理分布特征"americanus"(美洲的)。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7-11毫米(雌虫)和5-9毫米(雄虫),具有特征性的口腔囊结构,内含两对腹齿和一对背齿。体前端向背侧弯曲,形成明显的"钩状"外观,此为中文定名依据。幼虫阶段(杆状蚴、丝状蚴)体表具有鞘膜结构。
流行病学特征:
• 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
• 全球感染人数约5.76亿(WHO, 2020)
• 传播途径:幼虫通过接触污染土壤穿透皮肤
致病机制:
通过三种方式引发临床症状:
- 皮肤穿透:引发"着地痒疹"(cutaneous larva migrans)
- 肺部迁移:导致Löffler综合征
- 肠道寄生:成虫吸血导致缺铁性贫血(日均失血0.03-0.15ml/虫)
诊断与治疗:
• 粪便镜检虫卵为金标准(卵壳薄、椭圆形)
• 首选药物:阿苯达唑(400mg单剂,治愈率95%)
• 补铁治疗配合驱虫(CDC建议方案)
预防措施:
• 卫生设施改造(WHO SAFE战略)
• 定期群体驱虫(STH防控指南)
• 个人防护:穿鞋作业、避免皮肤接触污染土壤
本条目内容参考世界卫生组织蠕虫病防治指南、美国CDC寄生虫病手册及《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第8版)的形态学描述。
网络扩展解释
美洲钩虫(学名:Necator americanus),又称美洲板口线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小肠的钩口科线虫,是导致钩虫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特性:
1.分类与形态特征
- 分类:属于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钩口科,与十二指肠钩虫同属人体重要寄生虫。
- 形态:
- 成虫:体长约7-13毫米,雌虫较雄虫粗长。虫体呈“S”形弯曲,口囊腹侧有一对半月形板齿,背侧有尖细背齿。
- 虫卵:椭圆形,卵壳极薄,内含4-8个细胞,与十二指肠钩虫卵形态相似但略大。
2.生活史与感染途径
- 发育阶段: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在温暖潮湿环境中孵化成杆状蚴→经两次蜕皮形成感染性丝状蚴→通过皮肤侵入人体→经血液移行至肺部→经气道吞咽至小肠发育为成虫。
- 感染方式:主要经皮肤接触被污染的土壤感染,少数通过生食含幼虫的蔬菜。
3.致病机制与症状
- 幼虫期:侵入皮肤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红肿、水疱),移行至肺部可能导致咳嗽、气喘。
- 成虫期:
- 吸血与贫血:成虫以口囊咬附肠黏膜,分泌抗凝素导致慢性失血,严重感染可致缺铁性贫血(日均失血约0.03ml/虫)。
- 其他症状: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儿童可能出现发育障碍。
4.流行病学与防治
- 分布: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高发,中国平均感染率约14.89%,感染者超2亿。
- 防治措施:
- 药物治疗: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驱虫药。
- 预防:改善卫生条件、避免赤足接触土壤、粪便无害化处理。
5.与十二指肠钩虫的区别
- 形态:美洲钩虫体呈“S”形,口囊有板齿;十二指肠钩虫呈“C”形,口囊具钩齿。
- 致病性:美洲钩虫日均吸血量较少,但感染率更高。
美洲钩虫通过慢性失血导致贫血,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控需结合药物治疗、卫生教育及环境管理。如需更详细数据,可参考(流行病学)及(形态与致病机制)等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阿米洛卡因按铃者按人口平均产量安西奈德变戏法丙纶肠腺炎沉淀剂处理机接口程序大蓼顶天立地二乙精二酯法律上的相互关系放线菌丝体的反应型学习环境供水装置过程研究过盈配合汇编翻译程序互为因果卡斯太拉尼氏长粉螨粒子散射穆斯堡尔谱仪内脏周的排队机理髂部联胎使过饱和微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