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alternate representative
be an alternate
delegate; deputation; deputy; represent; commissary; representation
representative
【经】 on behalf of; panel; rep
"候补代表"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译为"alternate delegate"或"alternate representative",指在正式代表因故缺席时具备替补资格的参会人员。这一制度常见于中国政治会议体系,其核心特征包含三个维度:
资格定位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相关规定,候补代表需经过与正式代表相同的资格审查程序,但仅当正式代表出缺时方可行使表决权。该机制既保障了会议法定人数的稳定性,又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权限边界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五条明确限定候补代表"有发言权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该规定被《新时代党政会议规程》英文版收录为"alternate delegates shall have speaking rights but no voting rights"。这一权限设置在国际议会制度中具有独特性,区别于西方国家的"proxy voting"制度。
应用场景
在中央编译局发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词汇汉英对照手册》中,该术语被标注为高频政治术语,主要应用于党代会、人大会议等国家治理场景。2023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候补代表制度有效保障了因疫情防控需要临时缺席代表的权益替补。
国际比较视角下,联合国宪章英文本第23条关于"alternate representatives"的表述,与中国政治语境中的候补代表制度形成术语对应,但在具体权责范围上存在制度差异。该术语的准确翻译对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政治运作具有特殊价值。
“候补代表”是指在特定组织或会议中,作为预备人员等待递补正式代表缺额的角色。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作用
候补代表的主要职责是在正式代表因故缺席时进行递补,确保组织或会议的连续性。例如,在党的代表大会中,候补代表可参与会议,但仅有发言权和被选举权,无选举权和表决权。
产生方式
候补代表的选拔流程与正式代表一致,需通过资格审查、选举等程序产生。这种机制既保证预备人员的资质,也体现公平性。
历史背景
该制度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多次采用,如七大(1945年)和十二大(1982年)均设立过候补代表。这与清代“候补官员”制度(需等待职位空缺)有一定相似性,但性质不同。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候补”概念延伸至其他领域,如招聘候补名单、车票候补购票等,均指符合条件但需等待机会的预备人员。
候补代表是正式代表的预备补充,其存在保障了组织运作的稳定性,兼具历史延续性和现实适用性。
安斯提氏试验侧界沟错处单一操作单音症定因继电器管式炉之拉条国际储备资产海外奇谈含氨铜假肥大的搅拌酸槽技术准备聚苯硫醚柯苯胺夸大狂者蛮横脑皮质脑膜炎抛体偏锑酸苹果杀菌素平滑线匹配过程葡萄球菌性须疮声带切开术升力诉讼进行期间调用约定外围电传打字机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