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spongosine
sponge
【化】 sponge
【医】 sponge; spongia; spongio-
nucleoside
【化】 nucleoside; riboside
海绵核苷(Spongosine)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嘌呤核苷类似物,主要从海洋海绵等生物中分离得到。其化学结构与腺苷相似,但在嘌呤碱基上存在特异性修饰,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海绵核苷的分子式为 C₁₀H₁₃N₅O₄,属于脱氧腺苷衍生物。其结构特征为嘌呤环的2号位被甲氧基取代(2-methoxyadenosine),这种修饰使其区别于常规核苷,导致独特的药理性质。在汉英词典中常译为 "Spongosine" 或 "Marine sponge-derived nucleoside"。
该化合物首次从加勒比海绵 Cryptotethya crypta 中分离(1950年代),后续在多种海绵及海洋微生物中被检出。其生物合成途径涉及海绵共生微生物的次生代谢,是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经典案例 。
可抑制单纯疱疹病毒(HSV)和牛痘病毒复制,机制与干扰病毒核酸合成相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文献库)。
体外实验显示其能激活腺苷A2A受体,潜在应用于帕金森病治疗(欧洲药理学杂志)。
作为核苷转运蛋白底物,可增强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的肿瘤细胞内积累(癌症研究期刊)。
Spongosine化学结构及性质(需订阅访问)
第三章"海洋核苷类物质"详述提取工艺及活性(科学出版社,2018)
化合物编号 CID_1674 提供理化数据与生物活性摘要
提示:因部分文献需机构访问权限,建议通过高校图书馆或PubMed Central(PMC)获取开放全文。
海绵核苷(Spongosine)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嘌呤类化合物,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海绵核苷化学名称为2-甲氧腺苷,分子式$text{C}{11}text{H}{15}text{N}{5}text{O}{5}$,属于腺苷的甲氧基衍生物。其结构特点是在腺苷的嘌呤环第2位引入甲氧基(-OCH₃),糖基部分为α-D-阿糖呋喃糖。
•天然来源:1945年首次从热带海洋海绵Cryptotethia crypta(隐南瓜海绵)中分离得到。
•历史背景:早期研究由Bergmann和Feeney于1951年报道,后续在多种海洋生物中发现类似结构化合物。
•镇痛作用:专利显示其可通过抑制痛觉过敏(慢性疼痛机制)发挥镇痛效果,尤其针对组织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
•其他活性:包括抗炎(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足水肿)、肌肉松弛、低温效应及血管舒张特性。
•作用机制:作为细胞间信号递质,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元敏感性或炎症通路实现疗效。
• 2006年相关专利(CN1723026A)明确其作为镇痛剂的用途,分类为A61K31/7076,显示其在药物开发中的潜力。
• 目前研究多集中于慢性疼痛治疗,但尚未广泛进入临床阶段。
海绵核苷是首个发现的天然甲氧嘌呤类化合物,其结构特殊性使其成为研究核苷类似物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模型。
如需进一步了解合成方法或具体药理数据,可参考专利CN200380105507.3及《J.Med.Chem.》1981年文献。
半球形铜鼓闭居成本功能分析程序停机都市警察氟甲噻嗪光笔检测光声重制器桦木醇绘图的结膜内层积分通量精制白垩噤若寒蝉控制器配置酪样的绿帘石盲肠炎密码装置欧几里普雷沃氏定律三相四线系统山穷水尽尸体解剖十正辛基七亚丁基八氧膦四环甾核钽铌矿调度点钍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