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Koch's phenomenon; phenomenon Koch's
郭霍氏现象(Koch's phenomenon),在英文中称为Koch's phenomenon,是结核病免疫学中的一个经典概念,描述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再次感染时出现的特殊局部炎症反应。
现象定义与核心表现 (Definition and Core Manifestation)
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的动物(如豚鼠)或人体,再次皮下注射少量活结核杆菌或其代谢产物(如结核菌素)时,注射局部会在短时间内(通常24-48小时)发生剧烈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硬结、甚至坏死。这种反应发生迅速且强烈,远快于初次感染时的反应速度(初次感染通常需要10-14天才出现明显局部反应)。这种现象揭示了机体在初次感染后产生了针对结核杆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发现背景与命名由来 (Discovery and Nomenclature)
该现象由德国著名细菌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 于1891年首次在豚鼠实验中观察到并描述。因此,在中文医学文献中,以其姓氏音译为“郭霍氏现象”或直译为“科赫现象”,英文则称为“Koch's phenomenon”。
免疫学机制解释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郭霍氏现象的本质是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的一种表现。初次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免疫系统(主要是T淋巴细胞)被致敏,产生了针对结核杆菌抗原的记忆性免疫应答。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致敏的T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 IFN-γ),吸引并激活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到抗原所在部位。这些细胞试图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导致了剧烈的局部组织炎症和损伤。该现象证明了结核病免疫应答的双重性:既有保护性的细胞免疫(试图控制感染),也有造成组织损伤的超敏反应。
临床意义与应用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权威参考来源:
郭霍氏现象(Koch's phenomenon)是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时发生的、由致敏T淋巴细胞介导的剧烈局部迟发型超敏反应,表现为快速出现的红肿、硬结甚至坏死。它由罗伯特·科赫发现,是理解结核病免疫应答(兼具保护与损伤双重性)的关键概念,并为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提供了核心理论基础。
郭霍氏现象(Koch's phenomenon)是描述机体对结核杆菌初次感染与再次感染表现出不同免疫反应的术语,其核心机制涉及免疫力与变态反应的并存。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实验观察
该现象由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郭霍(Robert Koch)通过豚鼠实验发现。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时,动物在10-14天后出现局部溃疡、淋巴结肿大甚至全身播散性感染而死亡,表明缺乏免疫力;而再次感染时,机体反应更快且局限,提示存在免疫应答。
机制解析
初次感染后,机体同时产生针对结核杆菌的细胞免疫(如T细胞介导的杀菌作用)和迟发型变态反应(IV型超敏反应)。这两种反应在再感染时共同作用,导致快速局部炎症但限制细菌扩散。
医学意义
此现象解释了结核病临床特征:初染者易发展为原发结核病,而再感染者可能表现为病灶局限的继发性结核(如肺结核),同时伴随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等免疫标志。
注:需注意区分“郭霍氏现象”与“郭霍法则”(Koch's postulates,用于确认病原体的标准)。两者均为郭霍的重要贡献,但研究领域不同。
苯甲氨鼻副软骨长途触角电位图弹簧支承的挡板狄克松环丁子香酚乙酸酯肺切开术附加逻辑元件甘蔗属回读校验近日进位寄存器集中式资料处理柯珞那特类空截面连续平均法聊天的羚羊角卵发育初期的模态分隔铌镍镉电池商务管理程序示差电流滴定法手重瞬间放电同源变质作用微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