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质"的汉英词典释义与详解
一、术语定义
人质(rénzhì)指被一方强行扣押,用以迫使另一方(如政府、组织或个人)满足其特定要求(如支付赎金、释放囚犯或政治妥协)的人员。其核心含义强调“以人身自由作为谈判筹码”。
英文对应词为hostage(/ˈhɒstɪdʒ/),指 "a person seized or held as security for the fulfillment of a condition"(被扣押以确保条件实现的人)。
二、权威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人质:被一方扣留,用以迫使对方承诺或履行某项条件的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参考链接:中国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
hostage: noun
A person who is captured and held prisoner by a person or group, and who may be injured or killed if people do not do what the person or group is asking.
人质:被个人或团体俘虏并囚禁的人,若其要求未被满足,该人可能受到伤害或杀害。
来源: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参考链接:牛津词典-hostage释义)
三、社会与法律背景
国际法(如《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明确禁止劫持人质行为,将其定义为严重犯罪。人质事件通常涉及恐怖主义、武装冲突或刑事绑架,各国政府及安全机构设有专业反劫持部队(如中国特警“猎鹰突击队”)应对此类危机。
四、术语扩展
在非字面语境中,“人质”可比喻受制于某种压力而无法自主的人(例:“他成了工作的人质”)。
参考资料说明:
“人质”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复杂社会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人质指被一方强制拘留,并以其生命安全作为抵押,以迫使另一方履行诺言、接受条件或达成协议的人。例如,战争中一方扣押敌方人员作为谈判筹码,或犯罪者绑架平民以勒索赎金。
现代国际法对人质行为有严格限制:
南朝范缜在《神灭论》中曾用“人质”比喻人的实体:“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强调物质属性的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国际法条款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搜狗百科)、(历史溯源)等来源。
掺成本分配原则船东责任限制除尘室粗劣的印刷质量防菌范式定理福拉克罗复制消息公用子通道龟交响乐团叫醒借方客户肌酸耐量指数开设眶上线酪朊塑料林德纳氏试验能量分布凝皂屈斯特氏手术瑞立绦虫属上斜肌施莱特氏扭伤实数据项统一变数折旧法同轴的脱脂奶粉唯物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