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質"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詳解
一、術語定義
人質(rénzhì)指被一方強行扣押,用以迫使另一方(如政府、組織或個人)滿足其特定要求(如支付贖金、釋放囚犯或政治妥協)的人員。其核心含義強調“以人身自由作為談判籌碼”。
英文對應詞為hostage(/ˈhɒstɪdʒ/),指 "a person seized or held as security for the fulfillment of a condition"(被扣押以确保條件實現的人)。
二、權威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人質:被一方扣留,用以迫使對方承諾或履行某項條件的人。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參考鍊接:中國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
hostage: noun
A person who is captured and held prisoner by a person or group, and who may be injured or killed if people do not do what the person or group is asking.
人質:被個人或團體俘虜并囚禁的人,若其要求未被滿足,該人可能受到傷害或殺害。
來源: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參考鍊接:牛津詞典-hostage釋義)
三、社會與法律背景
國際法(如《反對劫持人質國際公約》)明确禁止劫持人質行為,将其定義為嚴重犯罪。人質事件通常涉及恐怖主義、武裝沖突或刑事綁架,各國政府及安全機構設有專業反劫持部隊(如中國特警“獵鷹突擊隊”)應對此類危機。
四、術語擴展
在非字面語境中,“人質”可比喻受制于某種壓力而無法自主的人(例:“他成了工作的人質”)。
參考資料說明:
“人質”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複雜社會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人質指被一方強制拘留,并以其生命安全作為抵押,以迫使另一方履行諾言、接受條件或達成協議的人。例如,戰争中一方扣押敵方人員作為談判籌碼,或犯罪者綁架平民以勒索贖金。
現代國際法對人質行為有嚴格限制:
南朝範缜在《神滅論》中曾用“人質”比喻人的實體:“人之質非木質也,木之質非人質也”,強調物質屬性的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國際法條款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搜狗百科)、(曆史溯源)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