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active negligence
know; understand; meet; acquaintanceship; cognition; knowledge; recognition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医】 cognition; gnosia; noesis
error; failing; blame; clanger; demerit; lapse
【经】 blame; negligence
在汉英法律词典中,“认识过失”对应的英文术语为“culpable negligence”或“negligent offense”,其核心含义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或过度自信,未能预见或避免本应预见的行为后果,从而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这一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中被明确界定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形态。
从法律构成要件分析,认识过失包含三个层级:
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在(2020)最高法刑终123号判决书中,采用“理性人标准”判定过失程度,即参照同领域专业人士在相同情境下应达到的注意水平。比较法视角下,该概念与英美法系中的“recklessness”存在区别,后者强调对风险的明知故犯,而认识过失更侧重应知而未知的状态。
权威参考文献:
“认识过失”这一表述在法律语境中,通常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身行为可能引发的危害结果所持的认知状态及过错程度。结合法律定义和学理解释,具体分析如下:
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因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或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其核心在于行为人未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
疏忽大意的过失
行为人本应预见危害结果,但因疏忽未预见。例如:电工未检查线路便离开,导致火灾(属于应预见而未预见)。
过于自信的过失
行为人已预见危害结果,但过高估计自身能力或客观条件,轻信能够避免。例如:司机自认技术高超而超速,最终引发事故(属于已预见但未有效避免)。
根据《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需法律明文规定才负刑事责任,且刑罚轻于故意犯罪。例如:过失致人死亡罪最高刑为七年有期徒刑,而故意杀人罪可判死刑。
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且希望/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如蓄意纵火),而过失犯罪对结果持否定态度(如因疏忽引发火灾)。
“认识过失”强调行为人主观认知与客观行为的偏差,需结合预见能力、注意义务等要素综合判断。具体案例需参考《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氨基化作用避孕门诊部超高频译码机超模雷射储存和发出材料的防护措施呆账打中反射性气喘菲-梅二氏公式固有属性甲基苄肼经纬仪开槽测量设备菱形体理想化形式离子放电膜总脚拇指印尿道球部的鸟嘌呤细胞排尘系统起动延迟轻勒溶剂分解作用色素性内障砂仓神经生理学税务审计图论计算机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