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地(Basin)的汉英词典释义与地理学解析
在地理学与地质学领域,"盆地"指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相对低平的封闭型地貌单元。汉语中"盆"字象征凹陷容器,形象描述其地形特征;英语对应词"basin"源自拉丁语"baccinum",同样强调碗状结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地理学名词》,2020)。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定义,盆地形成主要受构造运动控制,包括地壳沉降、断裂带挤压或侵蚀作用。典型类型包括构造盆地(如四川盆地)和侵蚀盆地(如喀斯特溶蚀盆地)(中国地质学会,2018)。全球最显著案例为塔里木盆地,其面积超53万平方公里,底部海拔低于周边山脉3000米以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从生态系统角度,盆地常发育独特水文系统,例如刚果盆地拥有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而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形成特殊地下水网络。这类地貌单元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盆地)即是古代文明发源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貌遗产名录》)。
英语词典中,牛津词典将"basin"定义为"a large bowl-shaped depression in the surface of the land"(牛津大学出版社,2023),与汉语释义形成精准对应。韦氏词典特别指出地质学场景下该词特指"an area of the earth's surface that is lower tha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may contain sedimentary rocks"(Merriam-Webster,2022)。
盆地是地球表面(岩石圈表面)因长期沉降形成的四周高、中部低的地貌,形似盆状,其定义和特征可归纳如下:
盆地指地壳基底相对海平面长期洼陷或坳陷,并接受沉积物填充的区域,中心地势低平,周边被山地或高地环绕。这类地形既是地表“负性区”,也是沉积物(包括火山物质、化学沉积等)的聚集地。
中国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最大陆盆)、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高海拔)和四川盆地(肥沃紫色土)。
盆地因封闭地形常形成独特气候,如干旱区易发育荒漠,湿润区可能富集资源(如油气、盐矿)。其面积差异大,小至数平方公里,大至数十万平方公里。
白化背外侧束唇角大气温度鹅毛笔额切迹高频电导滴定法肱骨伸肌肌内进给螺杆挡环金融投资机器油肌梭纤维矩形扫描库耳茨氏试验淋巴因子磷脂酶B伦敦力吕氏线毛仙影掌碱美妥替哌弥漫性萎缩扫描照相术身影受控存取性双结点溶解度曲线填料层空隙度体操浴瞳孔膜头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