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地(Basin)的漢英詞典釋義與地理學解析
在地理學與地質學領域,"盆地"指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間相對低平的封閉型地貌單元。漢語中"盆"字象征凹陷容器,形象描述其地形特征;英語對應詞"basin"源自拉丁語"baccinum",同樣強調碗狀結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地理學名詞》,2020)。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定義,盆地形成主要受構造運動控制,包括地殼沉降、斷裂帶擠壓或侵蝕作用。典型類型包括構造盆地(如四川盆地)和侵蝕盆地(如喀斯特溶蝕盆地)(中國地質學會,2018)。全球最顯著案例為塔裡木盆地,其面積超53萬平方公裡,底部海拔低于周邊山脈3000米以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從生态系統角度,盆地常發育獨特水文系統,例如剛果盆地擁有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而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形成特殊地下水網絡。這類地貌單元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盆地)即是古代文明發源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貌遺産名錄》)。
英語詞典中,牛津詞典将"basin"定義為"a large bowl-shaped depression in the surface of the land"(牛津大學出版社,2023),與漢語釋義形成精準對應。韋氏詞典特别指出地質學場景下該詞特指"an area of the earth's surface that is lower tha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may contain sedimentary rocks"(Merriam-Webster,2022)。
盆地是地球表面(岩石圈表面)因長期沉降形成的四周高、中部低的地貌,形似盆狀,其定義和特征可歸納如下:
盆地指地殼基底相對海平面長期窪陷或坳陷,并接受沉積物填充的區域,中心地勢低平,周邊被山地或高地環繞。這類地形既是地表“負性區”,也是沉積物(包括火山物質、化學沉積等)的聚集地。
中國四大盆地包括塔裡木盆地(最大陸盆)、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高海拔)和四川盆地(肥沃紫色土)。
盆地因封閉地形常形成獨特氣候,如幹旱區易發育荒漠,濕潤區可能富集資源(如油氣、鹽礦)。其面積差異大,小至數平方公裡,大至數十萬平方公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