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有尾目
There was only 1 genotype of type 04 in Marmota caudata plague focus in the Pamirs-Alai Mountains.
帕米尔高原-阿赖山红旱獭鼠疫疫源地仅存在04型1种基因型。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dyeing, the wide use of Symplocos caudata as a raw material for dyeing only appeared in the Song Dynasty.
在中国古代染色史上,山矾作为染色原材料被广为利用,只出现在宋代这一时期。
Caudata(有尾目)是两栖纲中的一个目,包含蝾螈、钝口螈等有尾两栖动物。该名称源自拉丁语"cauda"(意为尾巴),指代其终生保留的显著尾部特征。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物种数据库,有尾目现存约760个物种,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湿润环境中。
核心特征与生态意义
形态特征
成年个体体长5-30厘米,具有湿润的腺体皮肤,部分物种如墨西哥钝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具有肢体再生能力。皮肤呼吸是其重要生理特征,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记录显示,部分高山物种能通过皮肤吸收高达90%的氧气。
生态习性
多数为夜行性捕食者,食物链中扮演次级消费者角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研究表明,有尾目对水质敏感,60%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作为生态系统健康指标。
进化独特性
作为3亿年前分化出的古老类群,其幼体保留鳃呼吸的幼态持续现象(如美西螈)为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关键模型。国家地理期刊2023年报道,其基因组包含特异性PAX6基因,与脊椎动物器官发育调控密切相关。
保护现状
根据《全球两栖动物评估报告》,34%的有尾目物种受栖息地破碎化威胁,中国特有的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最新研究成果可见于PubMed Central收录的多篇保护生物学论文。
Caudata(拉丁学名)是两栖纲下的一个目,中文译名为有尾目,其核心特征为终身保留尾部。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分类与物种
该目包含约8科60属300余种动物,代表性物种有蝾螈、小鲵、大鲵(俗称“娃娃鱼”)等。它们属于两栖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异较小。
形态特征
繁殖与习性
多数物种通过体内受精繁殖,栖息环境多样,包括水生、陆生及树栖类型,部分种类甚至终生保持幼体形态(如美西螈)。
同义词与扩展
其英文同义词包括Urodela,在学术文献中常与Caudata互换使用。
注意:在其他语境中,“Caudata”可能作为物种名的一部分出现(如鸟类或藤壶),但生物学核心术语仍指有尾目两栖动物。如需进一步分类信息,可参考动物学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