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sakidae是什么意思,Anisakidae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n. 异尖科
专业解析
Anisakidae(异尖科)是线虫动物门(Nematoda)中的一个科,属于蛔虫目(Ascaridida)。该科包含多种寄生虫,其中最著名且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的是异尖线虫属(Anisakis)和伪地新线虫属(Pseudoterranova)的某些种类。这些寄生虫主要寄生于海洋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和鱼类的消化道中,其幼虫阶段可感染人类,引起一种名为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的食源性疾病。
1.分类学与形态特征
Anisakidae科的线虫具有典型的蛔虫形态特征:身体呈长圆柱形,两端渐细,体表具有角质层。成虫阶段寄生于终宿主(主要是海洋哺乳动物)的胃部。幼虫(通常为第三期幼虫,L3)是其感染性阶段,常被发现蜷曲或盘绕在鱼类或头足类(如鱿鱼)的内脏或肌肉组织中,肉眼可见,长度可达数厘米,呈白色或淡黄色。
2.生活史与宿主关系
- 终宿主: 主要是海洋哺乳动物(鲸类、鳍足类如海豹海狮)。
- 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通常是小型甲壳类动物(如磷虾)。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是鱼类(如鲭鱼、鲱鱼、鳕鱼、鲑鱼、比目鱼等)和头足类(鱿鱼、乌贼)。
- 生活史循环: 成虫在终宿主肠道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入海水。卵孵化出幼虫并被第一中间宿主(甲壳类)吞食。感染的甲壳类被鱼类或头足类捕食后,幼虫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第三期幼虫(L3)。当终宿主捕食了含有L3幼虫的鱼或鱿鱼后,幼虫在其胃内发育为成虫,完成循环。人类是偶然宿主,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活L3幼虫的海鱼或鱿鱼而感染。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异尖线虫病)
人类摄入活的Anisakidae幼虫(主要是Anisakis simplex 或 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后,幼虫可侵入人体消化道壁(主要在胃或小肠),引起异尖线虫病。症状通常在感染后数小时至几天内出现,包括:
- 急性胃异尖线虫病: 剧烈腹痛、恶心、呕吐。
- 急性肠异尖线虫病: 下腹痛、腹胀、腹泻,可能类似阑尾炎或克罗恩病。
- 过敏反应: 幼虫的抗原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范围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在烹饪鱼的过程中吸入蒸汽也可能触发过敏。
4.公共卫生意义与预防
Anisakidae寄生虫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体,其引起的异尖线虫病和过敏反应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关注点。预防措施的核心在于:
- 充分烹饪: 将鱼肉中心部分加热至60°C以上并保持至少1分钟可有效杀死幼虫。
- 深度冷冻: 美国FDA建议将鱼在-20°C或更低温度下冷冻并储存至少7天(家用冰箱通常达不到此要求),或商业冷冻在-35°C以下15小时,能灭活幼虫。
- 避免生食: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鱼类和头足类(如寿司、生鱼片、腌渍鱼、冷熏鱼)。
- 及时处理: 捕捞后尽快去除鱼内脏,可减少幼虫从内脏迁移至肌肉的量。
参考资料来源: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 寄生虫健康主题:Anisakiasis: https://www.cdc.gov/parasites/anisakiasis/index.html
- 世界卫生组织 (WHO) - 食源性疾病负担流行病学参考小组报告: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199350/9789241565165_eng.pdf (参见食源性寄生虫部分)
- Audicana, M. T., & Kennedy, M. W. (2008). Anisakis simplex: from obscure infectious worm to inducer of immune hypersensitivity.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1(2), 360–379. https://doi.org/10.1128/CMR.00012-07 (可通过PubMed Central获取)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 食品法规:水产品危害与控制指南: https://www.fda.gov/food/seafood-guidance-documents-regulatory-information/fish-and-fishery-products-hazards-and-controls-guidance (参见寄生虫章节)
网络扩展资料
Anisakidae(异尖线虫科)是线虫纲(圆虫)的一个科,属于小杆目旋尾亚目蛔形下目。以下是该术语的详细解释:
1.学名与别称
- 拉丁学名:Anisakidae,中文译作异尖线虫科,也称海兽胃线虫科或复管科。
- 常见属种:包括异尖线虫属(Anisakis)、伪地新线虫属(Pseudoterranova)等,其中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是主要致病种。
2.生物学特征
- 形态:成虫唇瓣前区具齿状嵴,食道腺质膨大;雄虫尾部钝圆,具多对肛前/肛后乳突;雌虫阴门位于体前部,卵较小。
- 宿主:成虫寄生在海洋哺乳动物(如鲸类、海豹)的胃中,幼虫寄生于海鱼或软体动物。
3.致病性与传播
- 疾病:人类误食含活体幼虫的生鱼(如生鱼片)可能引发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表现为剧烈腹痛、过敏反应,严重者需手术取出虫体。
- 感染途径:通过未煮熟或生食受污染的海鱼传播,常见于鲑鱼、鲭鱼等。
4.预防措施
- 食品处理:生食鱼类需经超低温冷冻(-20℃以下至少24小时)以杀死幼虫。
- 烹饪建议:充分加热(60℃以上)可有效灭活幼虫。
5.其他相关术语
- 异尖线虫属(Anisakis):幼虫俗称“海兽胃线虫”,是引发人类感染的主要属种。
- 伪地新线虫属(Pseudoterranova):幼虫可能导致消化道症状,但致病性较异尖线虫属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虫种或病理机制,可参考权威医学文献或食品安全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a crushing blowat an anglehave effect ondownplayalgorithmbelliesBryantdimpledhosesreassociateungulaat it againbifurcation pointcheck valveposition fixingpowerful machineanhalonineaquicludeborachdircrutcheddisobligingfluoremetrygermerineheterochromelycopodinemanichaeanmegacrystallinemesostigmamicroins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