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sakidae是什麼意思,Anisakida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異尖科
專業解析
Anisakidae(異尖科)是線蟲動物門(Nematoda)中的一個科,屬于蛔蟲目(Ascaridida)。該科包含多種寄生蟲,其中最著名且與人類健康關系最密切的是異尖線蟲屬(Anisakis)和僞地新線蟲屬(Pseudoterranova)的某些種類。這些寄生蟲主要寄生于海洋哺乳動物(如鲸、海豚、海豹)和魚類的消化道中,其幼蟲階段可感染人類,引起一種名為異尖線蟲病(Anisakiasis)的食源性疾病。
1.分類學與形态特征
Anisakidae科的線蟲具有典型的蛔蟲形态特征:身體呈長圓柱形,兩端漸細,體表具有角質層。成蟲階段寄生于終宿主(主要是海洋哺乳動物)的胃部。幼蟲(通常為第三期幼蟲,L3)是其感染性階段,常被發現蜷曲或盤繞在魚類或頭足類(如鱿魚)的内髒或肌肉組織中,肉眼可見,長度可達數厘米,呈白色或淡黃色。
2.生活史與宿主關系
- 終宿主: 主要是海洋哺乳動物(鲸類、鳍足類如海豹海獅)。
- 中間宿主: 第一中間宿主通常是小型甲殼類動物(如磷蝦)。第二中間宿主/轉續宿主是魚類(如鲭魚、鲱魚、鳕魚、鲑魚、比目魚等)和頭足類(鱿魚、烏賊)。
- 生活史循環: 成蟲在終宿主腸道内産卵,蟲卵隨糞便排入海水。卵孵化出幼蟲并被第一中間宿主(甲殼類)吞食。感染的甲殼類被魚類或頭足類捕食後,幼蟲在其體内發育為感染性第三期幼蟲(L3)。當終宿主捕食了含有L3幼蟲的魚或鱿魚後,幼蟲在其胃内發育為成蟲,完成循環。人類是偶然宿主,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活L3幼蟲的海魚或鱿魚而感染。
3.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異尖線蟲病)
人類攝入活的Anisakidae幼蟲(主要是Anisakis simplex 或 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後,幼蟲可侵入人體消化道壁(主要在胃或小腸),引起異尖線蟲病。症狀通常在感染後數小時至幾天内出現,包括:
- 急性胃異尖線蟲病: 劇烈腹痛、惡心、嘔吐。
- 急性腸異尖線蟲病: 下腹痛、腹脹、腹瀉,可能類似闌尾炎或克羅恩病。
- 過敏反應: 幼蟲的抗原蛋白可引起過敏反應,範圍從荨麻疹、血管性水腫到嚴重的過敏性休克,甚至在烹饪魚的過程中吸入蒸汽也可能觸發過敏。
4.公共衛生意義與預防
Anisakidae寄生蟲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體,其引起的異尖線蟲病和過敏反應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關注點。預防措施的核心在于:
- 充分烹饪: 将魚肉中心部分加熱至60°C以上并保持至少1分鐘可有效殺死幼蟲。
- 深度冷凍: 美國FDA建議将魚在-20°C或更低溫度下冷凍并儲存至少7天(家用冰箱通常達不到此要求),或商業冷凍在-35°C以下15小時,能滅活幼蟲。
- 避免生食: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魚類和頭足類(如壽司、生魚片、腌漬魚、冷熏魚)。
- 及時處理: 捕撈後盡快去除魚内髒,可減少幼蟲從内髒遷移至肌肉的量。
參考資料來源: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 寄生蟲健康主題:Anisakiasis: https://www.cdc.gov/parasites/anisakiasis/index.html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 食源性疾病負擔流行病學參考小組報告: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199350/9789241565165_eng.pdf (參見食源性寄生蟲部分)
- Audicana, M. T., & Kennedy, M. W. (2008). Anisakis simplex: from obscure infectious worm to inducer of immune hypersensitivity.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1(2), 360–379. https://doi.org/10.1128/CMR.00012-07 (可通過PubMed Central獲取)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 食品法規:水産品危害與控制指南: https://www.fda.gov/food/seafood-guidance-documents-regulatory-information/fish-and-fishery-products-hazards-and-controls-guidance (參見寄生蟲章節)
網絡擴展資料
Anisakidae(異尖線蟲科)是線蟲綱(圓蟲)的一個科,屬于小杆目旋尾亞目蛔形下目。以下是該術語的詳細解釋:
1.學名與别稱
- 拉丁學名:Anisakidae,中文譯作異尖線蟲科,也稱海獸胃線蟲科或複管科。
- 常見屬種:包括異尖線蟲屬(Anisakis)、僞地新線蟲屬(Pseudoterranova)等,其中簡單異尖線蟲(Anisakis simplex)是主要緻病種。
2.生物學特征
- 形态:成蟲唇瓣前區具齒狀嵴,食道腺質膨大;雄蟲尾部鈍圓,具多對肛前/肛後乳突;雌蟲陰門位于體前部,卵較小。
- 宿主:成蟲寄生在海洋哺乳動物(如鲸類、海豹)的胃中,幼蟲寄生于海魚或軟體動物。
3.緻病性與傳播
- 疾病:人類誤食含活體幼蟲的生魚(如生魚片)可能引發異尖線蟲病(Anisakiasis),表現為劇烈腹痛、過敏反應,嚴重者需手術取出蟲體。
- 感染途徑:通過未煮熟或生食受污染的海魚傳播,常見于鲑魚、鲭魚等。
4.預防措施
- 食品處理:生食魚類需經超低溫冷凍(-20℃以下至少24小時)以殺死幼蟲。
- 烹饪建議:充分加熱(60℃以上)可有效滅活幼蟲。
5.其他相關術語
- 異尖線蟲屬(Anisakis):幼蟲俗稱“海獸胃線蟲”,是引發人類感染的主要屬種。
- 僞地新線蟲屬(Pseudoterranova):幼蟲可能導緻消化道症狀,但緻病性較異尖線蟲屬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蟲種或病理機制,可參考權威醫學文獻或食品安全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