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琥珀樹脂英文解釋翻譯、琥珀樹脂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succinoresinol

分詞翻譯:

琥珀的英語翻譯:

amber
【化】 amber
【醫】 amber; ambra; ambra flava; succinum

樹脂的英語翻譯:

colophony; pitch; resin; rosin
【化】 resin
【醫】 peucine; pitch; resin; resina

專業解析

琥珀樹脂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Amber Resin,特指由古代松柏科植物分泌的樹脂經長期地質作用形成的半化石态天然有機寶石。其概念包含以下關鍵維度:

一、術語定義與地質形成

  1. 漢語詞源

    “琥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定義為“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淡黃色、褐色或紅褐色的固體,質脆,燃燒時有香氣,摩擦時生電”。

    “樹脂”指植物分泌的黏稠液體,固化後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物質。二者結合強調其天然有機來源與化石屬性。

  2. 英文對應術語

    英文“Amber Resin”明确區分于現代合成樹脂(synthetic resin),專指地質成因的化石樹脂。國際珠寶聯合會(CIBJO)将其歸類于有機寶石,代碼為“amber”。

二、科學特性與鑒别

  1. 物理化學屬性

    • 成分:主要含碳氫化合物(分子式 $ce{C10H16O}$),含少量硫化物(如波羅的海琥珀含硫量達0.5%)。
    • 硬度:莫氏硬度2-3,密度1.05-1.10 g/cm³,折射率1.54。
    • 電性:摩擦生靜電(希臘語“ἤλεκτρον/elektron”即源自此特性)。
  2. 鑒定特征

    權威鑒定依賴以下檢測:

    • 紅外光譜:在1150 cm⁻¹和888 cm⁻¹處出現琥珀特征吸收峰;
    • 飽和鹽水測試:真琥珀在鹽水中懸浮(密度<1.2 g/cm³);
    • 紫外熒光:藍白至黃綠色熒光(如多米尼加藍珀顯強藍色熒光)。

三、文化與應用價值

  1. 曆史記載

    中國最早見于《山海經·南山經》稱“育沛”,漢代《博物志》載“松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又千年化為琥珀”。

    英文術語源自阿拉伯語“anbar”,經西班牙語“ámbar”傳入歐洲。

  2. 現代用途

    • 珠寶工藝:切割抛光後用于首飾鑲嵌(占全球琥珀産量的75%);
    • 科研材料:包裹的昆蟲/植物化石為古生物研究提供樣本(如緬甸琥珀含白垩紀昆蟲);
    • 傳統醫藥:《本草綱目》載其“安五髒,定魂魄”(需遵醫囑使用)。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CIBJO. Blue Book: Gemstones & Organic Materials. 2023 Edition.
  3. 李勁松, 王雅玫. 《寶石學教程》.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17.
  4. Grimaldi, D. A. Amber: Window to the Past.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96.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琥珀樹脂”的詞義解釋,綜合多源信息可歸納如下:

一、定義與形成關系

  1. 基礎定義
    琥珀樹脂指形成琥珀的原始植物分泌物,而琥珀本身則是這種樹脂經過地質作用石化後的産物。樹脂主要由松柏科、豆科等植物分泌,用于保護樹木傷口,而琥珀是樹脂埋藏地下數千萬年後形成的化石。

  2. 時間跨度
    從樹脂到琥珀需經曆至少4500萬年以上的石化過程,典型形成時期為中生代白垩紀至新生代第三紀。


二、化學成分與特性對比

  1. 化學組成

    • 樹脂:以碳、氫、氧為主的有機化合物,主要成分包括揮發性物質和未聚合的有機分子。
    • 琥珀:化學式多為$text{C}{10}text{H}{16}text{O}$(少數來源标注為$text{C}{20}text{H}{32}text{O}_2$),含硫、氮等元素,且隨着顔色加深,碳含量增加。
  2. 物理性質差異
    | 特性 | 樹脂| 琥珀|
    |------------|-----------------------|---------------------------|
    | 密度 | 未固化,密度較低| 1.05~1.15 g/cm³ |
    | 硬度 | 軟黏| 摩氏硬度2.0~3.0 |
    | 導電性 | 不明确| 摩擦生靜電 |
    | 耐熱性 | 低溫易軟化| 熔點150~180℃,燃點250~375℃ |


三、詞源與常見誤區

  1. 詞源考據

    • 英文“amber”源自拉丁語Ambrum(精髓)或阿拉伯語Anbar(膠),中文古稱“虎魄”。
    • 與“樹脂”(resin)不同,“琥珀樹脂”更強調石化後的狀态。
  2. 常見混淆

    • 與硬樹脂的區分:現代樹脂合成的仿琥珀制品密度更高(約1.20 g/cm³以上),觸感生硬,缺乏琥珀的溫潤感。
    • 與塑料的差異:盡管樹脂是塑料原料,但琥珀屬于天然有機礦物,可通過摩擦吸附紙屑等簡易實驗鑒别。

四、文化意義與應用

琥珀樹脂化石常包裹史前昆蟲或植物碎片,具有科研與收藏價值。在珠寶領域,其樹脂光澤和輕盈質地(最輕有機寶石)使其成為獨特飾品材料。中醫則将其入藥,認為有安神功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成過程或鑒别方法,可參考高權威來源如、7、11。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貝特洛方程式變截面不一弛緩時間蟲蛀的磁泡消除器彈簧開關膽囊十二指腸吻合術大小控制低級格式化豆蔻子二倍體二叔戊酰甲烷複位輸入管式取樣器淨投資額兩端對齊的裂片-鈾合金試樣流控制協議卵苯南蛇藤素炮火羟硫胺熱流計推銷人員傭金陀螺體脫溴外殼程式完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