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nanoprogramming
fine long hair; in the least; milli-; writing brush
【醫】 milli-
【計】 microcoding; microprogram design; microprogramming
毫微程式設計(Nano-programming)是計算機體系結構中的一種微程式控制技術,指在微程式控制計算機中,将微指令進一步細化為更小、更基本的操作單元——毫微指令(nano-instruction),并由毫微程式控制硬件執行的過程。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兩級控制存儲器(微程式存儲器和毫微程式存儲器)實現更靈活、高效的指令執行。
術語定義
技術原理
核心優勢
應用場景
計算機體系結構經典著作
David A. Patterson & John L. Hennessy.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The Hardware/Software Interface (5th ed.). Morgan Kaufmann, 2013.
(鍊接:https://doi.org/10.1016/C2010-0-67199-1)
詳解毫微程式在微碼優化中的數學模型:設微指令數為 ( M ),毫微指令數為 ( N ),複用因子 ( k = M/N ),存儲壓縮比近似 ( sqrt{k} ) 。
IEEE期刊論文
Agrawala, A.K., & Rauscher, T.G. (1976). Foundations of Microprogramm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C-25(7), 653-670.
(鍊接:https://doi.org/10.1109/TC.1976.1674692)
首次提出毫微程式設計的硬件實現框架,論證其降低CPU複雜度的可行性 。
ACM計算科學文獻
Dasgupta, S. (1989).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Computer Architectures. Computer Science Press.
對比毫微程式與垂直/水平微編程的時序開銷,指出毫微程式在并行控制中的延遲優化特性 。
毫微程式設計是計算機體系結構中的一種控制單元設計方法,主要特點是通過分層控制來簡化硬件複雜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毫微程式設計是在傳統微程式控制基礎上的進一步分層。普通微程式直接解釋機器指令并控制硬件操作,而毫微程式則負責解釋微程式本身,形成「兩層控制結構」。
實現原理
核心優勢
典型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需要高仿真能力或動态調整指令集的場景,例如早期大型機(如IBM System/360)和教學用計算機模拟器。
與動态微程式設計的區别 動态微程式設計通過修改微程式實現指令集擴展,而毫微程式設計通過更底層的控制實現指令解釋,兩者可結合使用。
(注:、4主要解釋普通程式設計概念,與毫微程式設計關聯性較低,故未引用)
阿耳伯特氏染液備裝通知苯基二氫喹唑啉标準視圖别稱比耳曼氏纖維補助杆低位甲狀腺發散腹腹輻肋腐蝕地高等會計學磺胺對甲氧嘧啶畫圖紙交叉微編譯系統交付契據畸胎毀除術救助人員糠醛空氣純度靈活加工系統螺旋槳式攪拌機平行外彙率皮脂分泌異常普通軸承入境手續慎重考慮索引號調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