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static surface tension
靜态表面張力(static surface tension)指液體在靜止平衡狀态下單位長度界面上産生的收縮力,其本質源于液體表層分子受到内部分子的非對稱吸引力。該概念在物理化學和界面科學中具有基礎地位,其國際單位制單位為毫牛/米(mN/m)。
從分子作用機制分析,靜态表面張力産生于液體表層分子所受的内聚合力差值。根據《物理化學手冊》描述,液體内部分子受四周均衡的範德華力,而表層分子僅受側向和内部單向作用力,形成向内的淨作用力網絡。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将其定義為"氣液界面在熱力學平衡條件下抵抗表面積增加的強度參數"。
實驗測定領域,懸滴法和Wilhelmy闆法是ISO 304-1985标準推薦的兩種經典測量技術。《膠體與表面科學》期刊指出,懸滴法通過液滴形态的Laplace方程解析獲得張力值,精度可達±0.1 mN/m,而Wilhelmy闆法則依據接觸角原理實現連續測量。
該參數在工業應用中具有關鍵作用:在印刷行業直接影響墨水鋪展性(《化工原理》第12章);在制藥領域決定乳劑穩定性(《藥物制劑技術》2019版);石油開采中調控驅油劑毛細管力(《油氣田開發工程》2023年刊)。
靜态表面張力是液體在平衡狀态下表現出的表面張力特性,其核心在于液體表面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以下從定義、形成機制、測量方法及現象示例四方面展開說明:
定義與特性
靜态表面張力指液體表面分子因内部引力不平衡而産生的收縮力,使液面趨向最小面積(如露珠呈球形)。與動态表面張力不同,它描述的是系統達到平衡後的穩定狀态,不隨時間變化。
分子作用機制
液體表層分子受内部分子引力遠大于外部(如空氣或蒸氣分子),導緻分子被拉向液體内部,形成垂直于表面且平行于液面的收縮力。這種分子間内聚力的差異是靜态表面張力的物理本質。
測量方法
常用環法(振鈴法)測量,即通過金屬環從液面拉脫時所需的最大力計算張力值。實驗室和工業中也會使用專業儀器(如T60表面張力儀)進行精确測定。
典型現象與應用
靜态表面張力可解釋多種現象,如毛細管液面上升、肥皂泡穩定存在、昆蟲在水面行走等。在工業領域,該參數對塗料潤濕性、油墨印刷質量等有直接影響。
需進一步了解動态與靜态張力的區别或具體測量技術,可查閱、2、8的原始資料。
博格氏試劑二相電流分支界限算法幹衣機高爐瀝青骨膜骨靜脈炎黑粉菌素環中的氮薦間插序列檢疫港角膜散光計接收天線有效長度聚十八烷二酐糠疹癬菌屬肯德爾效應脈動的抑制面形拿佛色羅男性征喪失平均中斷時間情報檢索技術熱産生蠕蟲狀鍊蠕動波三相交變電流生态學實時成批處理同時測試委托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