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英語單詞大全

monetarists是什麼意思,monetarists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輸入單詞

常用詞典

  • n. 貨币主義者;主貨币學派(monetarist的複數)

  • 例句

  • Such a policy, monetarists claim, encourages steady growth and price stability.

    主張實施貨币控制政策的人士宣稱,這樣一個政策會鼓勵穩步增長和價格穩定。

  • Monetarists should be quite relaxed about the risks of inflation.

    貨币主義者應該對通脹風險相當放心。

  • This may be because economists divided into Keynesians and monetarists in the 1970s.

    這可能是因為經濟學家在1970年代時便已劃分為凱恩斯主義者以及貨币主義者。

  • Monetarists hold that correction of inflation will lead to growth, structuralists hold that growth will cure inflation.

    貨币主義者認為,制止通貨膨脹将導緻增長,結構主義認為增長将消除通貨膨脹。

  • At least the monetarists propose cutting rates and expanding the money supply and the Keynesians promote deficit spending.

    至少,貨币主義者還建議削減利率及提高貨币供給而凱恩斯主義者支持擴大赤字。

  • 專業解析

    貨币主義者(Monetarists) 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學派,其核心觀點強調貨币供應量(Money Supply)的變動是影響宏觀經濟活動(如通貨膨脹、産出和就業)的最主要因素。該學派興起于20世紀中葉,以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為主要代表人物,對現代宏觀經濟政策産生了深遠影響。

    以下是貨币主義理論的核心内容:

    1. 貨币數量論的核心地位

      貨币主義者繼承并發展了古典的“貨币數量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其核心公式通常表述為交易方程式:

      $$ MV = PT $$

      其中,

      • M 代表貨币供應量(Money Supply)
      • V 代表貨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即單位貨币在一年内被使用的平均次數)
      • P 代表價格水平(Price Level)
      • T 代表經濟中的交易總量(Transactions Volume),常近似為總産出(Y)。

        貨币主義者認為,在長期内,貨币流通速度V 相對穩定且可預測,主要由支付習慣、金融制度等因素決定。同時,經濟體的潛在産出T/Y 在長期由實際因素(如技術、資源)決定,趨于穩定。因此,貨币供應量M 的變動是導緻名義國民收入(PY)變動的主要原因,并最終主要體現為價格水平P 的變化(即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2. 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

      基于上述理論,貨币主義者提出了著名的論斷:“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币現象”(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他們認為,持續且顯著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貨币供應量的過度增長引起的,而非成本推動或需求拉動的短期因素。政府過度發行貨币以彌補財政赤字是通脹的主要根源。

    3. 貨币政策的短期與長期效應

      • 短期非中性:貨币主義者承認,在短期内,未預期到的貨币供應量增加可能通過降低實際利率等方式刺激總需求,從而暫時增加實際産出和就業(即貨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
      • 長期中性:然而,他們強調這種刺激效應是暫時的。一旦經濟主體(工人、企業)調整預期,名義工資和價格會上漲以抵消貨币增加的影響。最終,在長期内,貨币供應量的增加隻會導緻價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而對實際産出和就業沒有持久影響(即貨币在長期是中性的)。因此,試圖通過擴張性貨币政策來長期刺激經濟是無效且有害的,隻會導緻通脹。
    4. 反對積極的財政與貨币政策幹預

      貨币主義者對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減稅)和相機抉擇的貨币政策(即央行根據經濟形勢頻繁調整政策)來穩定經濟的做法持強烈批評态度。他們認為:

      • 政策時滞:政策從制定、實施到生效存在較長且不确定的時滞(識别時滞、決策時滞、執行時滞、生效時滞),可能導緻政策在經濟已經轉向後才發揮作用,反而加劇經濟波動(“穩定器”變成“不穩定器”)。
      • 預期的作用:公衆會根據對政策的預期調整行為,削弱政策效果甚至産生反效果。
      • 自然率假說:經濟存在一個由勞動力市場結構決定的“自然失業率”,試圖通過擴張政策将失業率長期壓低在自然率之下,隻會加速通脹而無法持久降低失業。
    5. 政策主張:貨币供應量穩定增長規則

      鑒于對相機抉擇政策的批評和對貨币重要性的強調,貨币主義者的主要政策建議是:中央銀行應放棄對利率或信貸條件的精細調控,轉而遵循一個簡單、公開、固定的規則來管理貨币供應量。最著名的提議是弗裡德曼的“k%規則”,即無論經濟狀況如何,央行都應确保貨币供應量(通常指廣義貨币如M2)每年保持一個固定且較低的增長率(例如3%-5%),與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相匹配。他們認為這能為經濟提供穩定的貨币環境,避免通脹,并允許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經濟活動。

    學術影響與曆史地位

    貨币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滞脹”(高通脹與高失業并存)時期影響力達到頂峰,其理論為批判當時主流的凱恩斯主義政策和解釋滞脹現象提供了有力武器,并推動了全球範圍内中央銀行政策框架的改革,特别是對通脹控制的重視。雖然其嚴格的“單一規則”在實踐中未被完全采納,但其核心思想——強調貨币供應量和控制通脹的重要性、關注政策規則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質疑相機抉擇政策的有效性——已深刻融入現代宏觀經濟理論和中央銀行實踐(如通脹目标制的确立)。

    參考資料來源:

    1. 米爾頓·弗裡德曼,《貨币數量論研究》(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2. 米爾頓·弗裡德曼,《美國貨币史 1867–1960》(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3. 經濟學教育基金會(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相關文章:貨币主義概述
    4.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米爾頓·弗裡德曼檔案資料
    5.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工作論文:貨币政策規則研究
    6. 《經濟學人》雜志:貨币主義的遺産

    網絡擴展資料

    “Monetarists”(貨币主義者)是支持貨币主義理論(Monetarism)的經濟學派成員,其核心觀點強調貨币供應量對宏觀經濟(如通貨膨脹、就業等)的決定性作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背景


    2.核心理論


    3.對通貨膨脹的解釋


    4.影響力與争議


    5.代表人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貨币主義政策實例或公式推導,可參考經濟學教材或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