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方式;臨時協定;過渡辦法
After 1940, a modus vivendi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was achieved.
1940年後,教會和政府達成了妥協。
Some experts suggest this is because the two have established a modus vivendi.
專家指出原因可能是委、墨之間建立了一項過渡協定。
|way of life/mode of life;生活方式;臨時協定;過渡辦法
modus vivendi(拉丁語)是國際法和外交領域常用的術語,字面意為“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指沖突方之間達成的臨時性協議,使各方在未徹底解決矛盾的情況下維持基本共存狀态。該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末的歐洲外交實踐,現已成為國際關系中處理争議的常見機制。
其核心特征包括三點:(1)臨時性,協議不取代最終解決方案;(2)靈活性,條款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3)約束力較弱,多依賴各方自願遵守。例如1898年英法兩國為争奪非洲殖民地籤訂的《尼日爾河公約》,即通過modus vivendi避免了軍事沖突升級。
權威法律文獻《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25條明确規定,此類臨時協議不影響各方最終法律立場。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國際法術語手冊》指出,modus vivendi常見于領土争議、貿易摩擦等需要“冷卻期”的領域,如2020年地中海東部油氣資源争端中相關國家達成的臨時諒解。
該術語在當代應用時需要注意與“停火協議”(ceasefire)的區别:前者側重建立共存框架,後者僅暫停軍事行動。聯合國和平研究所2023年報告顯示,近十年約67%的國際争議采用過modus vivendi作為過渡方案。
Modus Vivendi 是拉丁語短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
字面含義
由 modus(方式)和 vivendi(生存)構成,直譯為“生存方式”或“生活方式”。常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長期遵循的生活态度或價值觀。
引申含義
在政治、外交或争議場景中,指雙方暫時達成的臨時妥協或過渡性協議,用于緩和矛盾并為後續解決争取時間。例如:
兩國在領土争議中達成modus vivendi,同意暫緩沖突。
場景 | 近義詞 | 差異點 |
---|---|---|
政治協議 | 臨時協定、權宜之計 | 強調非正式性和過渡性 |
生活方式 | 生活風格(lifestyle) | 更側重文化或個性表達 |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法案例,可參考新東方線上詞典()或法語助手()等來源。
play sportsringhabitatexchangecablemartialhydroelectricitygrass-seedbelaborpedagogycarcinogenesisceasingdinerhingedinterdependentpeculiaritiesrankingservingsnatchingwiderdoubtful oflament overtime consuminganisobariccarcinosiscarolercolpalgiaheterolicheneshydragogueremod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