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方式;临时协定;过渡办法
After 1940, a modus vivendi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was achieved.
1940年后,教会和政府达成了妥协。
Some experts suggest this is because the two have established a modus vivendi.
专家指出原因可能是委、墨之间建立了一项过渡协定。
|way of life/mode of life;生活方式;临时协定;过渡办法
modus vivendi(拉丁语)是国际法和外交领域常用的术语,字面意为“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指冲突方之间达成的临时性协议,使各方在未彻底解决矛盾的情况下维持基本共存状态。该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的欧洲外交实践,现已成为国际关系中处理争议的常见机制。
其核心特征包括三点:(1)临时性,协议不取代最终解决方案;(2)灵活性,条款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3)约束力较弱,多依赖各方自愿遵守。例如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签订的《尼日尔河公约》,即通过modus vivendi避免了军事冲突升级。
权威法律文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5条明确规定,此类临时协议不影响各方最终法律立场。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国际法术语手册》指出,modus vivendi常见于领土争议、贸易摩擦等需要“冷却期”的领域,如2020年地中海东部油气资源争端中相关国家达成的临时谅解。
该术语在当代应用时需要注意与“停火协议”(ceasefire)的区别:前者侧重建立共存框架,后者仅暂停军事行动。联合国和平研究所2023年报告显示,近十年约67%的国际争议采用过modus vivendi作为过渡方案。
Modus Vivendi 是拉丁语短语,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
字面含义
由 modus(方式)和 vivendi(生存)构成,直译为“生存方式”或“生活方式”。常用于描述个人或群体长期遵循的生活态度或价值观。
引申含义
在政治、外交或争议场景中,指双方暂时达成的临时妥协或过渡性协议,用于缓和矛盾并为后续解决争取时间。例如:
两国在领土争议中达成modus vivendi,同意暂缓冲突。
场景 | 近义词 | 差异点 |
---|---|---|
政治协议 | 临时协定、权宜之计 | 强调非正式性和过渡性 |
生活方式 | 生活风格(lifestyle) | 更侧重文化或个性表达 |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历史用法案例,可参考新东方在线词典()或法语助手()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