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ssivity是什麼意思,impassivity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類别
GRE
常用詞典
n. 平靜;無神經;泰然自若
例句
In dreams and in love there is no impassivity.
有夢想和愛,沒有什麼不可能。
同義詞
n.|peace/equilibrium;平靜;無神經;泰然自若
專業解析
impassivity 是一個名詞,指一種極度缺乏情感或情緒反應的狀态,表現為對外部刺激、事件或他人情感的漠不關心、無動于衷或冷靜超然。它描述的是一種近乎無感情、無波瀾、不受幹擾的心理或行為狀态。
其核心含義與特點可概括為:
- 情感缺失與冷靜: 這是最核心的特征。它表示個體在可能引發強烈情緒(如憤怒、悲傷、喜悅、恐懼)的情境下,依然保持平靜,沒有表現出任何明顯的情感波動。這種平靜并非簡單的克制,而是内在情感反應的顯著減弱或缺失。例如,面對重大變故或激烈争論時,一個人可能表現出驚人的平靜和面無表情,這就是 impassivity 的體現。
- 不動聲色與超然: 它常與面無表情(Stoicism)、沉着冷靜(composure) 和超然(detachment) 相關聯。擁有 impassivity 特質的人,其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語調往往缺乏變化,給人以難以捉摸、不為所動的印象。這種狀态可能源于強大的自控力、深沉的性格、特定的心理狀态(如抑郁、創傷後反應),或是刻意為之的處世态度。
- 與冷漠(Apathy)的區别: 雖然都與情感淡漠有關,但impassivity 更側重于外在表現(缺乏情緒反應),而apathy 則更強調内在動機和興趣的缺失(缺乏關心、缺乏動力)。一個 impassive 的人可能内心有感受但選擇不表露,而一個 apathetic 的人則可能從根本上失去了感受或關心的能力。
- 應用場景:
- 心理學/精神醫學: 描述某些心理狀态或症狀,如某些類型的人格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情感麻木期、或嚴重抑郁症的情感遲鈍表現。
- 哲學/倫理學: 在斯多葛主義(Stoicism)哲學中,追求一種不受激情幹擾的平靜狀态(Apatheia),與 impassivity 有相似之處,但斯多葛主義的目标是理性控制而非情感缺失。
- 日常描述: 用于形容人在高壓、緊張、悲傷或激動場合下異常平靜、不為所動的表現。例如,“法官在聽取駭人聽聞的證詞時,保持着令人驚訝的 impassivity。”
- 文學/藝術批評: 描述角色或作品風格缺乏情感表達。
權威來源參考:
-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将 impassivity 定義為 "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impassive",而 impassive 則解釋為 "giving no sign of feeling or emotion" (不流露任何情感迹象)。 (來源: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 對 impassivity 的曆史用法和定義提供了詳盡的權威解釋,強調其表示 "Freedom from, or incapacity for, emotion; absence of passion; calmness, coolness" (免于情感或無感受情感的能力;缺乏激情;冷靜,冷淡)。 (來源: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在讨論情感表達障礙、創傷反應或特定人格特質(如分裂樣人格障礙)時,會涉及情感淡漠(affective flattening)或情感範圍受限(restricted range of affect)的概念,這些與 impassivity 的表現高度相關。 (來源: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 臨床文獻: 在精神醫學文獻中,如 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或相關研究論文,會使用類似 "blunted affect" (情感遲鈍) 或 "emotional numbing" (情感麻木) 的術語來描述類似 impassivity 的症狀。 (來源:DSM-5-TR, 相關臨床研究出版物如 JAMA Psychiatr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經典文學與哲學著作: 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如愛比克泰德、馬可·奧勒留)的著作探讨了類似 impassivity 的理想狀态(Apatheia)。文學作品中也常描繪具有 impassivity 特質的角色。 (來源:斯多葛哲學原著,經典文學作品分析)
網絡擴展資料
“Impassivity”是一個名詞,表示“缺乏情感或情緒波動,對外界刺激無反應的狀态”。它的核心含義是冷靜、淡漠、無動于衷,通常指人在面對強烈情緒或突發事件時表現出極度的克制或冷漠。
詳細解釋:
-
詞源與構成
由形容詞“impassive”(無感情的)加名詞後綴“-ity”構成。前綴“im-”表示否定,“passive”源于拉丁語“passivus”(被動的、承受的),而詞根“pass-”與“感受、情緒”相關(如“passion”指激情)。因此,“impassivity”字面意為“無法被情緒穿透的狀态”。
-
使用場景
- 情感控制:描述人在壓力下保持冷靜,例如:“Despite the accusation, her impassivity surprised everyone.”(盡管被指控,她的無動于衷讓所有人驚訝。)
- 中性或負面含義:根據語境,可能是理性克制的褒義(如醫生手術中的冷靜),也可能是冷漠疏離的貶義(如對他人痛苦無同情)。
-
同義詞與反義詞
- 同義詞:stoicism(堅忍)、indifference(漠不關心)、apathy(冷漠)
- 反義詞:emotionality(情緒化)、excitability(易激動)、sensitivity(敏感)
-
相關詞彙
- 形容詞:impassive(面無表情的)
- 副詞:impassively(淡漠地)
例句輔助理解:
- “The judge’s impassivity during the trial ensured fairness.”(法官在審判中的冷靜确保了公正。)
- 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塑造理性或疏離的角色形象,例如偵探、領袖等。
如果需要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或例句分析,可以補充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nutritionvanillapostgraduateavidderisionapyreticguillotinedreprisingsatisfactionsscepticallyswallowsteatWesleyAnthony Giddensoutline viewpayment receivedprotective coveringanemostartchartulacolligationdustproofexpendablesfeedomeheterotrophismidiologismmagnificmediusMermithoideamicroconcentratorduc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