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 ante是什麼意思,ex ant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事前;采取措施前
例句
Let us consider the ex ante, in advance of the thinking and plan.
讓我們将事前的考慮,換為事前的思考和計劃吧。
A lower ex ante risk premium implies higher returns in the short term.
較低的事前評價風險溢價往往意味着短期内較高的回報。
So loan contract is the carrier that helps the implement of ex ante control of credit risks.
借貸契約就為銀行如何實施這種風險的事前控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In response to this, smallholders have developed strategies for (ex ante) risk management and (ex post) risk coping.
為此,小農制定了(事前)風險管理和(事後)風險應對戰略。
The efficiency which resources distribute through market mechanics is optimal, either in the ex ante, interim or ex post.
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是最優的,無論從事前、事中還是事後效率。
專業解析
"Ex ante"是一個源自拉丁語的術語,字面意思是"事前"或"根據之前的情況",廣泛應用于經濟學、金融學、法學和決策理論中。它指的是在事件發生之前進行的分析、預測、評估或決策,強調基于預期和可能性而非實際結果。其核心含義與"ex post"(事後)形成鮮明對比。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與應用場景:
-
經濟學與金融學中的預期與預測
- 含義: 指在經濟決策或市場行為發生之前,基于當前可用信息、模型和假設對未來結果進行的預測或預期分析。
- 應用:
- 投資決策: 投資者在購買資産(如股票、債券)前,會進行"ex ante"分析,評估其預期回報率和風險。例如,計算投資的預期收益率(Expected Return)就是一種"ex ante"度量。
- 風險評估: 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或進行交易前,會進行"ex ante"風險評估,預測潛在的損失概率和嚴重程度(如計算預期損失)。
- 政策分析: 經濟學家在政策(如稅收改革、利率調整)實施前,會構建模型進行"ex ante"評估,預測政策可能對經濟增長、通脹、就業等産生的影響。
- 合同理論: 在籤訂合同前,各方會根據"ex ante"的預期收益和成本來決定是否籤約以及合同條款的設計。
-
法學中的事前視角
- 含義: 指從規則制定或行為發生前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關注法律規則如何影響人們未來的行為選擇和激勵。
- 應用:
- 立法與規則制定: 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需要進行"ex ante"考量,預測法律将如何引導或威懾人們的行為(例如,設定高額罰款是為了事前威懾違法行為)。
- 侵權法與合同法: 法律規則的設計往往着眼于為未來的行為人提供正确的"ex ante"激勵,使其采取社會期望的預防措施或進行有效率的交易。
-
決策理論中的前瞻性分析
- 含義: 指在做出選擇之前,基于對可能結果及其發生概率的估計來評估不同選項的期望效用或價值。
- 應用: 任何涉及不确定性的個人或組織決策過程,都需要進行"ex ante"分析,比較不同行動方案的預期成本和收益。
核心要點
- 時間點: 關注事件發生之前。
- 依據: 基于預期、預測、概率和可用信息。
- 目的: 用于指導決策、評估風險、預測結果、設計規則/激勵。
- 對比: 與"ex post"(事後)相對,後者關注實際發生的結果和基于結果的分析(如實際回報率、實際損失、政策效果的事後評估)。
權威參考來源:
-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IMF) - 術語表: IMF的官方術語表通常會包含如"ex ante"這樣的經濟學常用術語的定義和解釋。 (來源: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 歐洲中央銀行 (ECB) - 統計術語: ECB的統計網站或手冊中,在解釋經濟預測、風險評估等概念時會明确使用"ex ante"一詞。 (來源:歐洲中央銀行)
-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Federal Reserve) - 經濟學詞彙表/研究報告: 美聯儲的經濟學研究、貨币政策報告以及其官網的教育資源部分,經常使用并解釋"ex ante"概念,特别是在讨論預期通脹、利率決策等方面。 (來源: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 投資教科書與權威金融網站: 标準的投資學教材(如Bodie, Kane, Marcus的《投資學》)以及Investopedia等專業金融教育平台,會在解釋投資回報計算、風險管理基礎時定義和區分"ex ante"與"ex post"。 (來源:标準投資學教材 / Investopedia)
- 法律與經濟學期刊/著作: 在法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領域的經典著作(如Posner, Cooter & Ulen)和期刊文章中,"ex ante"視角是分析法律規則效率的核心概念之一。 (來源:法經濟學學術文獻)
簡單示例:
中央銀行在ex ante(事前)分析後,基于對通脹可能上升的預期,決定提高利率以提前抑制經濟過熱。而在利率提高後,經濟學家會進行ex post(事後)分析,評估該政策對實際通脹率和經濟增長産生的真實影響。
網絡擴展資料
“Ex ante”是拉丁語詞彙,常見于經濟學、金融學和決策理論領域,用于描述基于預期或事前分析的情況。
核心含義
- 字面定義:作為形容詞,表示“預期的”或“事先的”,強調在事件發生前基于現有信息和預測進行的判斷或計算。
- 常見場景:
- 經濟學:用于分析預期收益、風險或成本,例如“ex ante回報率”指投資前的預估回報。
- 政策制定:政府或企業在實施政策前進行“ex ante評估”,預測潛在影響。
- 法律與合同:在協議中預先約定條款時,可能涉及ex ante條件。
對比概念
- Ex post(事後):與“ex ante”相對,指事件發生後的實際結果分析。例如,投資的實際回報率屬于ex post數據。
其他信息
- 發音:英式發音為/ɪɡˈzæntiː/,美式發音為/ɪɡˈzæntiː/。
- 詞源:源自拉丁語,字面意為“從之前”。
該術語多用于學術或專業場景,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其細化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