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iːsθiːt; ˈesθiːt/ 美:/'ˈesθiːt/
複數 aesthetes
n. 唯美主義者;審美家
He is an aesthete now.
他現在是個審美家。
I'm not an aesthete.
我不是一個唯美主義者。
Whether he was a high-I. Q. aesthete yes!
是否他是一個高智商審美學家(是的!)
Aesthete can find the beauty in the daily life.
審美及能夠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
He is a paradoxical aesthete as well as a paradoxical moralist.
他是一個矛盾的唯美主義者,同是他更是一個矛盾的道德家。
n.|esthete;唯美主義者;審美家
aesthete(唯美主義者)
aesthete(發音:/ˈesθiːt/ 或 /ˈiːsθiːt/)源自希臘語“aisthētēs”(感知者),指對藝術、美和審美體驗有高度敏感與追求的人。該詞于19世紀末因英國“唯美主義運動”(Aesthetic Movement)而廣泛流行,強調“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s Sake)的理念,主張藝術的價值在于其美感本身,而非道德或實用功能。
核心定義
aesthete通常描述那些以審美價值為生活核心的人。他們可能熱衷于收藏藝術品、研究美學理論,或在日常環境中追求視覺與感官的和諧。例如,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被認為是典型的唯美主義者,其作品與生活方式均體現了對美的極緻推崇。
曆史與文化背景
唯美主義運動興起于19世紀歐洲,反對工業化時代的功利主義。藝術評論家沃爾特·佩特(Walter Pater)在《文藝複興研究》(The Renaissance)中提出,人們應“為藝術本身而追求藝術”,這一觀點深刻影響了唯美主義者的價值觀。
現代應用與相關術語
現代語境中,aesthete可延伸至設計、時尚等領域。例如,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的作品常被視作“功能與美學融合”的典範。相關術語包括“aestheticism”(唯美主義)和“aestheticize”(審美化),後者指将事物賦予美學特征的行為。
權威來源參考
單詞aesthete 的詳細解釋如下:
aesthete(名詞)指對藝術或自然美有高度敏感的人,常譯為“審美家”或“唯美主義者”。其異體拼寫為esthete,複數形式為aesthetes。
多用于文學、藝術評論或描述個人特質,可中性或略帶褒義,具體語境可能影響其情感色彩。
如需更多例句或搭配,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海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