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end sb. against an injustice
“打抱不平”是一个汉语成语,指遇到不公平的事时,主动帮助受欺负的一方,维护正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的核心含义是挺身而出对抗不公,强调在他人受欺压时主动介入,通过行动或语言维护弱者权益。
源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李纨因王熙凤抱怨家事难管,替丫鬟平儿鸣不平,说道:“气的我只要替平儿打抱不平。”
这种行为通常出于道义驱动,不带个人利益诉求,目的是使社会回归正常理性。例如,《水浒传》中许多人物因打抱不平而反抗强权,体现了侠义精神。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文学背景,可参考《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打抱不平 (dǎ bào bù píng) 是一个汉语词语,用于形容为了支持正义而去挺身而出的行为。它的英语解释是 "stand up for justice"。
在英语中,"stand up for justice" 的读音是 "stand ʌp fɔːr ˈdʒʌstɪs"。
这个短语常用于描述人们的行为,例如 "He stood up for justice and defended the victim"。这个短语的意思是为了保护受害者而向不公正的行为挑战。
英语中也有一些近义词,例如 "defense" (保护),"advocacy" (拥护) 和 "support" (支持)。
然而,原则上,"stand up for justice" 和 "defend" 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主要的区别在于,"stand up for justice" 被用于形容一种价值观,比如道德支持或公正,而 "defend" 带有一种更强烈的保护意义。
相反的词语是 "turn a blind eye",意思是对不公正的行为视而不见,或选择不去采取任何行动。
这个短语在英语中的常用度较高,因为它与英语社会中的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