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punch-print editor
bore a hole; perforate; stave
【计】 punched hole; punching
【医】 fenestration; perforate; perforation; tresis
mimeograph; print; stamp
【计】 printing
【计】 edit routine; editor program
穿孔打印编辑程序(Punched Card Editing Program)是早期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处理穿孔卡片数据的专用软件工具。该术语由三部分构成:"穿孔"指代以物理打孔方式记录信息的卡片介质,"打印"指代数据输出方式,"编辑程序"指代对卡片数据进行校验、修改和编排的操作流程。
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
穿孔(Punched):对应英文"punched card",指通过打孔机在标准卡片(80列×12行)特定位置凿孔记录二进制数据的存储介质。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 X3.11-1990曾规范其物理规格。
打印(Printing):指通过行式打印机(Line Printer)将卡片孔洞信息转化为可视字符输出的过程,典型设备如IBM 1403打印机,每分钟可输出600行字符。
编辑程序(Editing Program):包含卡片阅读、数据校验、格式转换三大功能模块。例如IBM的Hollerith编码系统,通过将字符转换为12行×80列的矩形孔阵实现数据存储,编辑程序可检测并修正纵向奇偶校验错误。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1950-1970年代的大型机系统,如IBM System/360系列。现代计算机博物馆保存的UNIVAC 120打孔机和FORTRAN IV编译器手册显示,程序员需使用特定符号键(如12-0-1-9组合)表示操作码,通过编辑程序生成可执行卡片叠。
“穿孔打印编辑程序”是一个结合了多个技术概念的术语,其含义需从各组成部分及历史背景综合理解。以下是分点解释:
指通过物理或数字化手段在材料上打孔的过程。
在编程中的作用主要包括:
指编写、修改程序代码的过程,涉及代码逻辑调整、功能优化等。
“穿孔打印编辑程序”可能描述早期计算机编程流程:
如今“穿孔”多被数字化取代(如键盘输入),但术语中的逻辑仍体现在:
console.log()
的输出功能。该术语反映了早期编程技术中物理介质与数字逻辑的结合,现代编程虽不再依赖物理穿孔,但其核心理念(输入→处理→输出)仍延续至今。
被奴役国家鼻切迹齿状层滴定阱顶板吊线段表起始地址二等兵公司信贷核的世代黄曙红甲硝哒唑节点地址接替截止波长经互会欧洲成员国锯齿形集渣流道均匀染料腊蒙·伊·卡哈耳氏细胞硫锑铜密度高度颞突偏转线圈全热带的乳糜涎症设备检验双倍收费数据集定义调频雷达体形聚物危地马拉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