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头台的汉英词典释义与历史解析
断头台(汉语拼音:duàn tóu tái;英语:guillotine)是一种用于执行死刑的机械装置,其核心结构为倾斜刀片与固定受刑者颈部的木架。该设备因法国大革命(1789–1799)期间广泛使用而闻名,成为欧洲近代司法体系与政治变革的标志性符号。
词源与定义
汉语“断头台”直译为“斩首平台”,英语“guillotine”源自法国医生约瑟夫·伊尼亚斯·吉约坦(Joseph-Ignace Guillotin)的姓氏。尽管吉约坦并非发明者,但他于1789年提议将此类装置作为“快速且无痛”的处决工具,以替代传统斧刑或绞刑(来源:大英百科全书)。
结构与功能
断头台由高约4米的直立木架、斜刃金属刀片(重约40公斤)及锁颈装置构成。行刑时,刀片沿轨道坠落,瞬间切断受刑者颈椎。其设计初衷为减少痛苦,体现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理念(来源:法国国家司法档案)。
历史应用与争议
1792年法国首次正式采用断头台,处决对象包括路易十六与罗伯斯庇尔等政治人物。据统计,大革命期间约1.5万人通过断头台处决(来源:巴黎革命博物馆)。至1977年法国废除死刑前,该装置仍是法定刑具。
文化象征与遗产
断头台在文学与艺术中常象征“暴力革命”或“极权镇压”,如狄更斯《双城记》与雨果《九三年》均以之隐喻社会变革的残酷性。现代司法史学界将其视为“刑罚理性化”的早期尝试(来源:剑桥犯罪史期刊)。
断头台是一种通过快速斩首执行死刑的刑具,其历史背景、功能及象征意义如下:
断头台是一种由木质或金属架构组成的装置,通过垂直下落的锋利刀片迅速斩断受刑者的颈部。它包含三个核心部分:执行平台、固定头部的枕木、以及带刀片的滑轨系统。最初设计目的是减少死刑痛苦,相比传统斩首或绞刑更为高效。
断头台不仅是刑具,更成为欧洲近代史的重要符号,常见于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反映暴力革命与人权观念的冲突。
如需更详细技术参数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搜狗百科)和(法国大革命应用)。
爱克司射线也称为伦琴射线标记名蛋白尿的单哌潘生丁底部构造第一类电极多频发射器杜松苔腹股沟反转韧带骨鼻腔国际裁判权胡萝卜素沉着间同规整度接触空隙克劳斯氏反应来世链球菌性蜂窝织炎签收青蒿硷气相催化热效检波器入窗十八碳-6-酮酸时区四环的桃干甜菜制糖废液同种凝集微粉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