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Rivinus's notch
inner; liner; lining; neighbourhood
【法】 knot; sea mile
Venus; the Queen of love
family name; surname
【医】 incisura; incisurae ligamenti teretis; incisure; indentation; notch
里维纳斯氏切迹(Rivinus' Notch) 是解剖学中的一个特定结构,指颞骨鼓部(tympanic part of temporal bone)上缘存在的一个自然缺口或切迹。该结构具有以下核心特征与意义:
解剖位置与形态
位于颞骨鼓部(构成外耳道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的骨板)的上缘。此处骨质不连续,形成一个明显的缺口,使鼓部上缘呈不完整状态。
临床关联 - 鼓膜附着点
该切迹是鼓膜(tympanic membrane)松弛部(pars flaccida,又称Shrapnell's membrane)上方的附着点。鼓膜紧张部(pars tensa)则牢固附着于鼓环(tympanic sulcus),而松弛部因其上方的骨性支撑缺失(即里维纳斯氏切迹所在处),相对较薄且松弛。
命名来源
以德国解剖学家奥古斯特·奎林·里维纳斯(August Quirinus Rivinus, 1652-1723)的名字命名。里维纳斯在耳部解剖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该结构是其最早描述或详细记录的解剖特征之一。
重要性
识别里维纳斯氏切迹对于理解鼓膜的解剖分区(紧张部与松弛部)至关重要。松弛部因缺乏坚实的骨性支撑,在病理状态下(如胆脂瘤)更易发生内陷或穿孔,是耳科临床检查和手术(如鼓膜修补术)中需要关注的关键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
里维纳斯氏切迹(Rivinus's notch)是解剖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主要用于描述人体特定部位的骨性结构特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该术语源自拉丁语"notch",指骨骼边缘因血管、神经或器官压迫形成的凹陷结构。里维纳斯氏切迹特指由德国解剖学家August Quirinus Rivinus首次描述的耳部结构,位于颞骨鼓部上缘的缺口处,与鼓膜松弛部的附着相关。
解剖学定位
主要存在于外耳道骨性部分与鼓膜交界区域,具体表现为颞骨鼓部上方的U形凹陷。这一结构在耳科手术中具有重要标志作用,帮助定位鼓膜和听小骨位置。
临床关联
根据医学观察,该切迹区域的异常(如骨质增生或炎症)可能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临床检查时需注意与周围神经血管的毗邻关系,避免操作损伤。
命名溯源
名称来源于18世纪德国学者Rivinus对耳部解剖的早期研究,其拉丁文原名Incisura Rivini仍见于部分文献。
由于搜索结果中未提供更详细的生理功能描述,建议通过《格氏解剖学》等权威教材进一步了解其胚胎发育和病理学意义。
产生型计算机辅导教学系统单元组合仪表二氢睾酮二音调制防迹漆翻滚分组锉刀弗林特氏氏杂音概率误差估计骨萎缩黑色星期二缓冲滤纸弧电压剂量学进港费空间使用扣库功能苦苏苦素马尔基氏染色法买期货麻醉暗示法内增塑作用前蚓部去甲二氢骆驼蓬硷人造毛扫描剂生物硷糖原心停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