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shifty behaviour; suspicious action
"可疑的行为"在汉英词典中通常指代具有潜在风险或值得警惕的人类活动,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特征:
法律与伦理的双重模糊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 该术语对应的英文"suspicious behavior"在法律文书中特指可能违反《刑法》第285-287条关于网络安全规定的异常操作,例如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模式。社会心理学视角下,指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第4章第12条所述公共空间行为准则的举止,如长时间徘徊观察等。
跨文化认知差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修订本) 中文语境强调"形迹可疑"的主观判断要素,对应英文术语"suspicious conduct"则侧重客观行为记录。例如《涉外案件处理条例》第8条指出,国际警务合作中需注意文化差异导致的误判风险。
技术监控标准(《网络安全法实施条例》2023版) 根据公安部《公共场所监控系统使用规范》,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可量化指标:超过常规频次的区域往返(30分钟内3次以上)、非接触式设备探测行为(持续5秒以上的射频扫描)、异常体温波动(较环境温度偏差±2℃持续10分钟)等特征组合,构成现代安防体系中的"可疑行为"判定基准。
“可疑的行为”指因违背常理或存在矛盾点而引发他人怀疑的举动,通常与正常行为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以下是具体分析:
“可疑”指值得怀疑的状态,源自汉语词汇,最早见于晋代文献(如袁宏《后汉纪》),形容对事物真实性或可靠性的质疑。当与“行为”结合时,特指通过具体行动表现出的可疑性,例如:神色紧张、举止反常、刻意隐瞒信息等。
日常生活场景
金融交易场景
在反洗钱等法律框架下,可疑行为需被主动识别并上报。例如:
社会学中将行为分为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可疑行为属于后者,反映个体与社会规范的冲突。例如:
可疑行为可能导致信用受损(如可疑贷款记录影响贷款额度)或法律风险。建议通过多维度验证(如身份核实、资金溯源)降低误判,并在专业领域(如金融、安保)建立标准化监测机制。
如需更完整的案例或法律条文,可参考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鲍威尔氏手术贝卡里氏垃圾处理法变种博-让二氏现象部分自检查电路持久痱子氟化高钴巩膜静脉窦官座的横位耳甲结束过程均三嗪基开环输出电阻可被承认的可接受串利胆剂邻位交叉构象脉冲振荡器马来酸二丁酯屏蔽码皮甾酮四醇羟基酸氰胍屈光不等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烃氧基铝图尔特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