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national assembly
【法】 citizen; commonwealth; national; nationality
conference; meeting; congress; council; assembly; session
【計】 symposia
【醫】 congress
【經】 conference
國民會議(National Assembly)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被定義為"由全國各階層代表組成的立法或決策機構,具有制定國家基本政策、審議重要法案的職能"。該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具有多重含義:
憲政語境
中國近代史上首次出現于1924年《建國大綱》,孫中山主張通過國民會議實現軍政到憲政過渡。此時的國民會議被構想為包含工農商學兵各界的代議機構,區别于傳統議會制度。
法律定義
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承擔着國民會議的核心職能,包括立法權、監督權及重大事項決定權(全國人大官網,2023)。
國際比較
參照英國議會制,國民會議(National Assembly)通常指代下議院,如法國國民議會行使立法審批權(大英百科全書,2024)。這種跨文化對應關系在漢英法律術語對照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政治功能
現代政治學理論認為,國民會議體系需實現三重平衡:地域代表與職業代表的結合、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的協調、決策效率與民意吸納的統一(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22)。
國民會議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政治運動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及曆史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闡釋:
中國共産黨主張
國民會議最初由中共中央于1923年7月提出,目的是通過召集全國商會、工會、農會、學生會等職業團體代表,共同解決中國政治問題。這一主張成為反對軍閥統治的重要策略。
孫中山的推動
1924年北京政變後,孫中山在中共支持下發表《北上宣言》,明确提出召開國民會議以廢除不平等條約、實現國家統一,進一步擴大了該運動的影響力。
與善後會議的對抗
段祺瑞為維護統治,于1925年召開“善後會議”抵制國民會議,導緻國共兩黨聯合社會各界成立“國民會議促成會”,形成全國性政治運動。
運動特點
運動以反帝反軍閥為核心,主張通過民主協商解決國是,但因軍閥阻撓始終未能真正召開。
國際案例
該詞曾指代某些國家的等級代表會議,如1789年法國第三等級會議。
國民政府時期演變
1946年後,南京國民政府召開“國民大會”,名義上代表國民行使政權,但實質為國民黨一黨主導,與早期國民會議性質不同。
國民會議在20世紀中國具有鮮明的反專制、求民主色彩,盡管未實現初衷,但推動了民衆政治覺醒。需注意區分其在不同曆史階段和政權下的具體形态。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權威史料或學術文獻(如搜狗百科、知網等)。
拜望包克米壓力粘度計丙烯菊酯齒狀裝飾次聲納頻率對角溝複式權衡貴電位鍋爐警器回彈的甲苯烏頭原鹼界面活性劑紀念品金屬線拉長例行程式标志瀝青處理的貿易蕭條面積再分布歐姆損耗前穿質氰鐵酸銀傾斜牙日志讀出器適度圓晶片四大自由鎖骨下浸潤同時控制外螺紋連接管外推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