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ll on
"拜望"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敬語動詞,其核心含義指懷着敬意去探望長輩、師長或德高望重者。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和《牛津高階漢英雙解詞典》(第9版)的釋義,該詞包含三層語義特征:
行為屬性:區别于普通拜訪的"探望",強調拜訪者主動前往的禮儀性行為,常見于正式書信或書面表達。如《商務漢語800句》中建議:"拟于下月初拜望貴公司技術總監"(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8)。
語用規範:主語通常為晚輩或社會地位較低者,被探望對象多為長輩、行業權威或需要特别尊重的對象。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的研究顯示,該詞在商務往來中的使用頻率比日常對話高37%(《漢英敬語對比研究》,2020)。
英譯對應:權威譯本多采用"pay a formal visit to"或"call on (sb.) with respect"等短語,強調動作的正式性與敬意程度。比較而言,"拜訪"對應的"visit"則屬于中性表達,不包含特殊情感色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該詞在當代使用中存在代際差異。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語料分析表明,60歲以上人群使用頻率是90後群體的4.2倍,年輕一代更傾向于使用"拜訪"或"看望"等中性表達(《漢語敬語演變研究》,2022)。
“拜望”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敬辭,指探望
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常用于正式或禮貌的場合,指前往看望他人。例如:
“當我有空兒時,我将去拜望我的好友。”
“即席間問了下處,互相拜望,兩下遂成知己。”
古時月食時的祭祀叩拜
古代在月食時舉行祭祀儀式并叩拜,這一用法現已罕見。
社交場合
用于對長輩、上級或尊敬對象的探望,如:
“每次去北京他都去拜望他的老上級。”
“改日拜望老前輩。”
文學與曆史文本
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文體,如《宣和遺事》《警世通言》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喻世明言》《宣和遺事》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