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national assembly
【法】 citizen; commonwealth; national; nationality
conference; meeting; congress; council; assembly; session
【计】 symposia
【医】 congress
【经】 conference
国民会议(National Assembly)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被定义为"由全国各阶层代表组成的立法或决策机构,具有制定国家基本政策、审议重要法案的职能"。该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多重含义:
宪政语境
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出现于1924年《建国大纲》,孙中山主张通过国民会议实现军政到宪政过渡。此时的国民会议被构想为包含工农商学兵各界的代议机构,区别于传统议会制度。
法律定义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承担着国民会议的核心职能,包括立法权、监督权及重大事项决定权(全国人大官网,2023)。
国际比较
参照英国议会制,国民会议(National Assembly)通常指代下议院,如法国国民议会行使立法审批权(大英百科全书,2024)。这种跨文化对应关系在汉英法律术语对照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政治功能
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国民会议体系需实现三重平衡:地域代表与职业代表的结合、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协调、决策效率与民意吸纳的统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2)。
国民会议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运动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及历史背景可从以下方面综合阐释:
中国共产党主张
国民会议最初由中共中央于1923年7月提出,目的是通过召集全国商会、工会、农会、学生会等职业团体代表,共同解决中国政治问题。这一主张成为反对军阀统治的重要策略。
孙中山的推动
1924年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在中共支持下发表《北上宣言》,明确提出召开国民会议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国家统一,进一步扩大了该运动的影响力。
与善后会议的对抗
段祺瑞为维护统治,于1925年召开“善后会议”抵制国民会议,导致国共两党联合社会各界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形成全国性政治运动。
运动特点
运动以反帝反军阀为核心,主张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国是,但因军阀阻挠始终未能真正召开。
国际案例
该词曾指代某些国家的等级代表会议,如1789年法国第三等级会议。
国民政府时期演变
1946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名义上代表国民行使政权,但实质为国民党一党主导,与早期国民会议性质不同。
国民会议在20世纪中国具有鲜明的反专制、求民主色彩,尽管未实现初衷,但推动了民众政治觉醒。需注意区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政权下的具体形态。如需进一步了解细节,可参考权威史料或学术文献(如搜狗百科、知网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