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səˈlɪləkwi/ 美:/'səˈlɪləkwi/
獨白
複數:soliloquies
GRE,SAT
n. 獨白;自言自語
The soliloquy of the film's main character struck a chord with many viewers.
這位影片主人翁的獨白引起了很多觀衆的共鳴。
The soothing music runs through the soliloquy of the film.
舒緩的音樂一直貫穿于這部電影的獨白部分。
The soliloquy of the dramatic characters is the most moving part.
戲劇人物的獨白是最打動人的部分。
Hamlet's soliloquy starts with To be or not to be.
哈姆雷特的獨白以生存還是毀滅開頭
A soliloquy from Hamlet?
哈姆雷特的獨白?
Now for my soliloquy.
現在我練獨白吧。
She ended her soliloquy, “I want to ***.”
她最後的自言自語是我想去死。
You know, It's just the nihilistic soliloquy.
或許,這隻是個虛無主義的獨白。
A literary composition in the form of a soliloquy.
韻文形式的文學作品。
n.|monologue;獨白;自言自語
soliloquy(獨白)是戲劇文學中的一種修辭手法,指角色在舞台上獨自表達内心思想或情感的長篇台詞,通常假設其他角色無法聽到。這一表現形式的核心功能在于揭示人物隱藏的動機、矛盾或心理活動,為觀衆提供深入理解角色的窗口。
定義與起源
soliloquy源于拉丁語“soliloquium”,意為“對自己說話”。在伊麗莎白時期戲劇中達到藝術高峰,尤其以莎士比亞作品為代表,例如《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中哈姆雷特關于生存與毀滅的獨白("To be or not to be"),這段獨白完整展現了角色對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來源: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戲劇功能與結構特征
獨白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學者Harold Bloom指出,莎士比亞通過獨白創造了一種“心理現實主義”,使觀衆與角色産生深層共鳴(來源: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
現代演變與應用
當代戲劇中,田納西·威廉姆斯在《欲望號街車》中延續了這一傳統,通過布蘭奇的獨白揭示其脆弱心理。影視作品也借鑒該手法,如《死侍》打破銀幕界限的自我對話(來源:Modern Drama Studies)。
“solilioquy”的正确拼寫應為soliloquy,是戲劇和文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Soliloquy(獨白)指戲劇中角色在獨自一人時的自言自語,通常用于直接向觀衆揭示角色的内心思想、情感或動機,而其他角色在此時并不在場。這種手法使觀衆能夠深入理解角色的心理狀态。
源自拉丁語:
術語 | 定義 |
---|---|
Monologue | 角色對他人發表的長篇講話,其他角色在場并聆聽(如演講、辯論)。 |
Aside | 角色短暫脫離對話,直接對觀衆說話,但其他角色“聽不到”。 |
盡管多見于古典戲劇,現代影視和文學中仍會使用,例如電影《小丑》中主角對鏡子的自我對話,可視為soliloquy的變體。
如果需要進一步分析具體作品中的例子,可以提供更多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