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gliosidosis是什麼意思,gangliosidosis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神經節苷脂貯積病
神經節苷脂沉積症
例句
Conclusions A Chinese patients with psychomotor retardation, liver dysfunction, skeletal abnormality due to infantile GM1 gangliosidosis was reported.
結論本文報道了1例嬰兒型GM1神經節苷脂沉積病,以智力運動落後為主,伴肝損害及骨骼異常。
專業解析
神經節苷脂貯積症(Gangliosidosis) 是一組罕見的、遺傳性的溶酶體貯積症。其核心病理機制是由于基因突變導緻體内缺乏特定的溶酶體水解酶,緻使一類稱為神經節苷脂(Gangliosides) 的複雜脂質分子無法在溶酶體内被正常降解。這些未降解的神經節苷脂(主要是GM1或GM2)在細胞溶酶體中異常積累,尤其是在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内,引發進行性的、嚴重的神經功能退化和多系統損害。
主要分型及特征:
-
GM1神經節苷脂貯積症:
- 病因: 由GLB1基因突變引起,導緻溶酶體酶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 活性缺乏或顯著降低。該酶負責分解GM1神經節苷脂末端的半乳糖殘基。
- 分型: 根據發病年齡和嚴重程度分為:
- 嬰兒型(I型): 最常見且最嚴重。患兒通常在出生後數月内發病,表現為肌張力低下(軟嬰兒)、發育停滞或倒退、肝脾腫大、面容粗陋(如前額突出、鼻梁塌陷、牙龈肥厚)、骨骼發育不良(如脊柱後凸、椎體發育不良)、眼底檢查可見櫻桃紅斑。神經系統症狀迅速惡化,包括癫痫、失明、耳聾,通常在2-4歲内死亡。
- 少年型(II型): 發病較晚(1-5歲),進展較慢。主要表現為步态異常、共濟失調、構音障礙、智力衰退、骨骼異常(如脊柱側彎)和癫痫。肝脾腫大和面容改變通常較輕或無。櫻桃紅斑可見。生存期可至青少年或成年早期。
- 成人/慢性型(III型): 罕見,發病于青少年或成年期。主要表現為肌張力障礙、構音障礙、步态共濟失調和脊柱骨骼畸形。智力損害通常較輕或緩慢進展。無内髒腫大或面容改變。生存期較長。
- 來源參考: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遺傳學主頁(MedlinePlus Genetics), 美國國家罕見病組織(NORD)。
-
GM2神經節苷脂貯積症:
- 病因: 主要涉及三個基因的突變:
- HEXA基因突變導緻β-己糖胺酶A(β-hexosaminidase A) 活性缺乏,引起Tay-Sachs病(TSD) 和Sandhoff病(SD)。
- HEXB基因突變導緻β-己糖胺酶B(β-hexosaminidase B) 活性缺乏,引起Sandhoff病(SD)。
- GM2A基因突變導緻GM2激活蛋白(GM2 activator protein) 缺陷,引起GM2激活蛋白缺乏症(AB variant)。
- 共同特征: 未降解的GM2神經節苷脂在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中大量蓄積,導緻嚴重的神經退行性變。
- 主要亞型:
- Tay-Sachs病(TSD): 經典嬰兒型由HEXA基因突變引起。患兒在出生後3-6個月出現發育停滞、對聲音過度驚跳(聽覺過敏)、肌張力低下,隨後進行性肌張力增高(痙攣)、癱瘓、癫痫、失明(眼底櫻桃紅斑是标志性特征)、癡呆。通常在2-5歲死亡。也存在晚發型(青少年/成人型),進展較慢,表現為運動失調、構音障礙、精神症狀等。
- Sandhoff病(SD): 由HEXB基因突變引起。臨床表現與經典嬰兒型Tay-Sachs病極其相似(包括發育倒退、肌張力改變、癫痫、失明、櫻桃紅斑),但通常還伴有肝脾腫大、心髒擴大和骨骼異常(如脊柱後凸),這是由于底物也在内髒器官積累所緻。嬰兒型同樣緻命。
- GM2激活蛋白缺乏症(AB variant): 由GM2A基因突變引起。臨床表現與經典嬰兒型Tay-Sachs病無法區分。
- 來源參考: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遺傳學主頁(MedlinePlus Genetics) , 遺傳與罕見病信息中心(GARD)。
臨床表現共性:
- 進行性神經系統損害: 是核心特征,包括智力發育遲緩或倒退、運動功能喪失(如坐、爬、走能力喪失)、肌張力異常(先低下後增高)、共濟失調、癫痫發作、構音障礙/吞咽困難、視覺和聽覺喪失。
- 特征性眼部表現: 許多類型(尤其嬰兒型)眼底檢查可見櫻桃紅斑(Cherry-red spot),即黃斑中心凹周圍視網膜因神經節細胞脂質沉積而變白,襯托出中心凹的紅色。
- 其他系統受累: 部分類型(如GM1嬰兒型、Sandhoff病)可伴有肝脾腫大、骨骼發育不良(椎體發育不良、脊柱畸形)、面容粗陋、心髒問題等。
診斷與治療:
- 診斷: 基于臨床表現、家族史,通過檢測相關酶活性(如β-半乳糖苷酶、β-己糖胺酶A/B)或基因檢測确診。影像學(如MRI顯示腦萎縮)、眼底檢查(櫻桃紅斑)有輔助價值。
- 治療: 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主要為支持治療和對症處理,包括營養支持、抗癫痫藥物控制抽搐、物理和康複治療、呼吸道管理等,旨在緩解症狀、預防并發症、提高生活質量。針對性的治療研究(如酶替代療法、底物減少療法、基因療法、分子伴侶療法等)正在進行中,部分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來源參考: 美國國家罕見病組織(NORD) (搜索具體疾病名稱), 遺傳與罕見病信息中心(GARD)。
網絡擴展資料
神經節苷脂沉積症(gangliosidosis)是一組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溶酶體貯積病,由特定酶缺乏導緻神經節苷脂在神經組織中異常沉積,引發進行性神經系統損傷。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分類
- 核心概念:因β-半乳糖苷酶(GM1型)或己糖胺酶(GM2型)等酶活性缺失,導緻神經節苷脂無法正常代謝而累積。
- 主要類型:
- GM1型:分為嬰兒型、青少年型,表現為運動障礙、智力衰退及骨骼異常。
- GM2型:包括Tay-Sachs病和Sandhoff病,以視力喪失、肌張力異常為特征。
2.病因與遺傳機制
- 基因突變導緻相關酶合成障礙,如GLB1基因突變引發GM1型,HEXA/HEXB基因缺陷導緻GM2型。
- 遺傳模式為常染色體隱性,父母攜帶者後代患病概率為25%。
3.臨床表現
- 神經系統症狀:發育倒退、癫痫、肌陣攣、共濟失調。
- 其他表現:肝脾腫大(GM1型)、櫻桃紅斑(Tay-Sachs病)、面容粗犷(類似黏多糖貯積症)。
4.診斷與治療
- 診斷方法:酶活性檢測、基因分析、腦部影像學檢查。
- 治療現狀:尚無根治手段,以對症支持為主,如抗癫痫藥物、康複訓練;研究探索酶替代療法和基因治療。
補充說明
英文發音為/gæŋˌɡlioʊsaɪˈdoʊsɪs/,部分文獻中可能簡寫為“神經節苷脂貯積病”。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亞型或最新研究進展,可參考遺傳代謝病專科文獻或權威醫學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biscuitnatalintegratedaffectivedeterminesinjudiciousKezialexicostatisticspervadedpixietoadiedtowerstrismuscareer counselingforced convectioniron sulfidekey parameterlong livedphase shift keyingsteel wire ropewarn aboutwide applicationwild animal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apsisAskarelelapidaegaultherasemeionitequerc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