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gliosidosis是什么意思,gangliosidosis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神经节苷脂贮积病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
例句
Conclusions A Chinese patients with psychomotor retardation, liver dysfunction, skeletal abnormality due to infantile GM1 gangliosidosis was reported.
结论本文报道了1例婴儿型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以智力运动落后为主,伴肝损害及骨骼异常。
专业解析
神经节苷脂贮积症(Gangliosidosis) 是一组罕见的、遗传性的溶酶体贮积症。其核心病理机制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体内缺乏特定的溶酶体水解酶,致使一类称为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 的复杂脂质分子无法在溶酶体内被正常降解。这些未降解的神经节苷脂(主要是GM1或GM2)在细胞溶酶体中异常积累,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内,引发进行性的、严重的神经功能退化和多系统损害。
主要分型及特征:
-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 病因: 由GLB1基因突变引起,导致溶酶体酶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 活性缺乏或显著降低。该酶负责分解GM1神经节苷脂末端的半乳糖残基。
- 分型: 根据发病年龄和严重程度分为:
- 婴儿型(I型): 最常见且最严重。患儿通常在出生后数月内发病,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软婴儿)、发育停滞或倒退、肝脾肿大、面容粗陋(如前额突出、鼻梁塌陷、牙龈肥厚)、骨骼发育不良(如脊柱后凸、椎体发育不良)、眼底检查可见樱桃红斑。神经系统症状迅速恶化,包括癫痫、失明、耳聋,通常在2-4岁内死亡。
- 少年型(II型): 发病较晚(1-5岁),进展较慢。主要表现为步态异常、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智力衰退、骨骼异常(如脊柱侧弯)和癫痫。肝脾肿大和面容改变通常较轻或无。樱桃红斑可见。生存期可至青少年或成年早期。
- 成人/慢性型(III型): 罕见,发病于青少年或成年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构音障碍、步态共济失调和脊柱骨骼畸形。智力损害通常较轻或缓慢进展。无内脏肿大或面容改变。生存期较长。
- 来源参考: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遗传学主页(MedlinePlus Genetics), 美国国家罕见病组织(NORD)。
-
GM2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 病因: 主要涉及三个基因的突变:
- HEXA基因突变导致β-己糖胺酶A(β-hexosaminidase A) 活性缺乏,引起Tay-Sachs病(TSD) 和Sandhoff病(SD)。
- HEXB基因突变导致β-己糖胺酶B(β-hexosaminidase B) 活性缺乏,引起Sandhoff病(SD)。
- GM2A基因突变导致GM2激活蛋白(GM2 activator protein) 缺陷,引起GM2激活蛋白缺乏症(AB variant)。
- 共同特征: 未降解的GM2神经节苷脂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中大量蓄积,导致严重的神经退行性变。
- 主要亚型:
- Tay-Sachs病(TSD): 经典婴儿型由HEXA基因突变引起。患儿在出生后3-6个月出现发育停滞、对声音过度惊跳(听觉过敏)、肌张力低下,随后进行性肌张力增高(痉挛)、瘫痪、癫痫、失明(眼底樱桃红斑是标志性特征)、痴呆。通常在2-5岁死亡。也存在晚发型(青少年/成人型),进展较慢,表现为运动失调、构音障碍、精神症状等。
- Sandhoff病(SD): 由HEXB基因突变引起。临床表现与经典婴儿型Tay-Sachs病极其相似(包括发育倒退、肌张力改变、癫痫、失明、樱桃红斑),但通常还伴有肝脾肿大、心脏扩大和骨骼异常(如脊柱后凸),这是由于底物也在内脏器官积累所致。婴儿型同样致命。
- GM2激活蛋白缺乏症(AB variant): 由GM2A基因突变引起。临床表现与经典婴儿型Tay-Sachs病无法区分。
- 来源参考: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遗传学主页(MedlinePlus Genetics) , 遗传与罕见病信息中心(GARD)。
临床表现共性:
- 进行性神经系统损害: 是核心特征,包括智力发育迟缓或倒退、运动功能丧失(如坐、爬、走能力丧失)、肌张力异常(先低下后增高)、共济失调、癫痫发作、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视觉和听觉丧失。
- 特征性眼部表现: 许多类型(尤其婴儿型)眼底检查可见樱桃红斑(Cherry-red spot),即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因神经节细胞脂质沉积而变白,衬托出中心凹的红色。
- 其他系统受累: 部分类型(如GM1婴儿型、Sandhoff病)可伴有肝脾肿大、骨骼发育不良(椎体发育不良、脊柱畸形)、面容粗陋、心脏问题等。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基于临床表现、家族史,通过检测相关酶活性(如β-半乳糖苷酶、β-己糖胺酶A/B)或基因检测确诊。影像学(如MRI显示脑萎缩)、眼底检查(樱桃红斑)有辅助价值。
- 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为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包括营养支持、抗癫痫药物控制抽搐、物理和康复治疗、呼吸道管理等,旨在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针对性的治疗研究(如酶替代疗法、底物减少疗法、基因疗法、分子伴侣疗法等)正在进行中,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来源参考: 美国国家罕见病组织(NORD) (搜索具体疾病名称), 遗传与罕见病信息中心(GARD)。
网络扩展资料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gangliosidosis)是一组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由特定酶缺乏导致神经节苷脂在神经组织中异常沉积,引发进行性神经系统损伤。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分类
- 核心概念:因β-半乳糖苷酶(GM1型)或己糖胺酶(GM2型)等酶活性缺失,导致神经节苷脂无法正常代谢而累积。
- 主要类型:
- GM1型:分为婴儿型、青少年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智力衰退及骨骼异常。
- GM2型:包括Tay-Sachs病和Sandhoff病,以视力丧失、肌张力异常为特征。
2.病因与遗传机制
- 基因突变导致相关酶合成障碍,如GLB1基因突变引发GM1型,HEXA/HEXB基因缺陷导致GM2型。
- 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父母携带者后代患病概率为25%。
3.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症状:发育倒退、癫痫、肌阵挛、共济失调。
- 其他表现:肝脾肿大(GM1型)、樱桃红斑(Tay-Sachs病)、面容粗犷(类似黏多糖贮积症)。
4.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酶活性检测、基因分析、脑部影像学检查。
- 治疗现状:尚无根治手段,以对症支持为主,如抗癫痫药物、康复训练;研究探索酶替代疗法和基因治疗。
补充说明
英文发音为/gæŋˌɡlioʊsaɪˈdoʊsɪs/,部分文献中可能简写为“神经节苷脂贮积病”。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亚型或最新研究进展,可参考遗传代谢病专科文献或权威医学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