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hetosis是什麼意思,athetosis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詞性
複數 athetoses
常用詞典
n. 指痙病;[内科] 手足徐動症
例句
The second stage is comprised of tremors or myoclonus, chorea and athetosis, and pyramidal tract signs.
第二期有震顫、肌痙攣、舞蹈症和手足徐動症以及椎體束征。
Results Abortion, low birth weight, dystocia, asphyxiation we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 palsy. Driscoll was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mixed and athetosis type cerebral palsy.
結果早産低出生體重、難産窒息缺氧是各型腦癱的主要患病相關因素;新生兒黃疸是手足徐動型和混合型腦癱的重要患病相關因素。
專業解析
手足徐動症(Athetosis) 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不自主運動障礙,主要表現為緩慢、扭曲、蠕動樣的肢體動作,尤其好發于手部、手指、足部,有時也會累及面部、頸部、軀幹和舌部。這些動作通常連續、不規則,且難以預測,在患者嘗試主動運動或情緒緊張時往往會加重,而在睡眠時消失。
核心特征與機制:
- 病理基礎:手足徐動症主要源于大腦基底節(Basal Ganglia) 的損傷或功能障礙,特别是尾狀核和殼核。基底節是控制運動協調、姿勢和肌張力的關鍵腦區。當此區域受損(如缺氧、出血、代謝異常、遺傳性疾病等),會導緻對運動的抑制和調節能力下降,從而産生不自主運動。
- 運動特點:
- 緩慢、扭動、蜿蜒:動作看起來像在“蠕動”或“爬行”。
- 連續性:動作通常持續存在,無明顯起始和終止點。
- 無目的性:動作本身不服務于任何功能性目的。
- 累及遠端肢體:手指、腳趾、手腕、腳踝等部位最明顯。
- 姿勢維持困難:患者難以保持穩定的姿勢(如手指伸直或握拳),常出現姿勢的波動性變化。
- 肌張力波動:常伴有肌張力異常,可在肌張力低下(Hypotonia)和肌張力增高(如痙攣 Spasticity)之間波動。
- 伴隨症狀:常與其他運動障礙并存,如舞蹈症(Chorea,快速、抽動樣動作)、肌張力障礙(Dystonia,持續的肌肉收縮導緻異常姿勢)。當手足徐動症與舞蹈症同時存在時,常被稱為舞蹈手足徐動症(Choreoathetosis)。
常見病因:
- 圍産期腦損傷:這是最常見的原因,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核黃疸(Kernicterus)(由嚴重新生兒黃疸引起)。
- 遺傳性疾病:如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手足徐動型是腦癱的一種亞型)、亨廷頓病(Huntington's Disease)(後期可能出現)、威爾遜病(Wilson's Disease)(銅代謝障礙)、神經棘紅細胞增多症(Neuroacanthocytosis) 等。
- 腦卒中(中風):影響基底節區域的腦出血或梗塞。
- 腦炎或腦膜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後遺症。
- 藥物或毒素:某些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的副作用或毒素暴露。
診斷與治療:
- 診斷:主要依靠詳細的病史詢問(尤其是出生史、發育史)和神經系統體格檢查,觀察特征性的不自主運動模式。影像學檢查(如磁共振成像 MRI)有助于識别基底節等部位的潛在結構性病變。基因檢測可能對明确遺傳性病因有幫助。
- 治療:目前尚無根治方法,治療目标是緩解症狀、改善功能、預防并發症。
- 藥物治療:效果通常有限且因人而異。可能嘗試的藥物包括苯二氮卓類(如安定)、抗膽堿能藥(如苯海索)、肌肉松弛劑、多巴胺能藥物或拮抗劑等,需個體化調整。
-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針對局部肌肉過度收縮引起的姿勢異常或疼痛有效。
- 深部腦刺激(DBS):對于嚴重且藥物難治性的病例,可能考慮此手術,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適用。
- 康複治療:物理治療(PT) 和作業治療(OT) 至關重要,專注于改善姿勢控制、平衡、協調、功能性活動能力(如行走、進食、書寫),使用輔助器具(如夾闆、特殊餐具),以及預防關節攣縮。
- 言語治療(ST):如果累及面部和舌部肌肉,影響言語和吞咽功能,則需要言語治療師介入。
重要提示: 手足徐動症是症狀描述而非獨立疾病診斷。它通常是某種潛在神經系統疾病的表現。因此,明确其根本病因對于整體治療和管理至關重要。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資料
Athetosis(手足徐動症) 是一種以肢體遠端不自主、緩慢扭動為特征的神經系統疾病,屬于運動障礙性疾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核心特征
Athetosis表現為肢體遠端(如手指、足趾)的緩慢、不規則扭動,動作類似“蚯蚓爬行”或“佛手”樣姿勢。患者無法維持固定姿勢,常伴有肌張力異常(如過度伸展或彎曲交替出現)。
2.病因與病變部位
- 常見病因:先天遺傳(如腦癱、核黃疸)、腦血管意外、顱内感染、藥物副作用(如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等。
- 病變部位:主要累及大腦基底核(如殼核、尾狀核),導緻錐體外系功能障礙。
3.臨床表現
- 運動症狀:非對稱性不自主運動,緊張時加重,安靜時減輕;可影響面部、頸部及上肢,導緻語言障礙或平衡失調。
- 伴隨症狀:部分患者因腦損傷合并智力障礙或癫痫。
4.治療與管理
- 藥物:鎮靜劑(如苯巴比妥、地西泮)可暫時緩解症狀。
- 康複治療:物理訓練、語言矯正等改善功能。
5.其他信息
- 英文發音:英音 [ə'ðetəʊsɪs],美音 [ə'ðetoʊsɪs]。
- 别稱:指劃運動、易變性痙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病例或治療方案,可參考神經内科專業文獻或臨床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