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良和粗劣。《管子·宙合》:“可正而视,言察美恶,审别良苦。”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苦,滥恶也。” 唐 刘禹锡 《贾客词》:“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
(1).很辛苦。《后汉书·王常传》:“ 光武 见 常 甚欢,劳之曰:‘ 王廷尉 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戹,何日忘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世宗 许之,始赐 景 书曰‘皇帝恭问 江南 国主’,劳其良苦而已。”
(2).很深。 郑观应 《盛世危言·善举》:“训哑院及训聋瞽院有残疾者,能令其识字知书,就其所能教以工艺,补天有术,施惠有方,用心亦良苦矣。”
良苦,汉语复合词,由"良"与"苦"两个语素构成。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良"作副词时表示"很、甚","苦"指"辛苦、艰难"。二字组合成副词性短语,表示"非常用心"或"极其艰辛",多用于描述深层用心与艰难付出。
从构词法分析,《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源自古代汉语的状中结构,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清代《说文解字注》中"良"本义为"善","苦"取"勤勉"义项,二者组合后产生"善意的勤勉"这一引申义,与现代用法一脉相承。
现代汉语中常见于"良苦用心"这一四字格成语,如《人民日报》2023年语言用例库中收录的例句:"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计中倾注良苦,既要兼顾知识传授又要培养创新能力。"该词多用于书面语体,常见于政论文章及文学作品中,形容不易察觉的深层考量。
语义演变方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记载其经历了从具体劳作描述到抽象心理表达的转化过程。当代《现代汉语八百词》将其归类为"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的偏正结构,强调行为主体为实现目标所承受的超常努力。
“良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指物品或事物的优劣差异。例如《管子·宙合》中提到“审别良苦”,即辨别好坏。唐代刘禹锡的《贾客词》中“眩俗杂良苦”也体现了这一用法。
形容人的辛劳或处境的困苦。如《后汉书·王常传》中,光武帝对王常说“王廷尉良苦”,表达对其操劳的慰问。
多用于描述用心或情感的深沉。例如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用心亦良苦矣”,强调付出的深刻。现代常见表达“用心良苦”即源于此,指为他人的利益而费尽心思。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后汉书》等来源。
插柳创啓初犯淳曜待价单幕灯红酒緑掉三寸舌底法洞虚法灯芳芽福柄富国裕民浮藻功过状光大浩酒猴巴崽子黄粱美梦懽聚湖滨芔陨见赠交瘁焦点絜己惊心骇神集说卷笔刀悾款连线六街里享里语履方谩誺门檐眇风名姬谋害鲵鱙排气污染黔驴之技罄折穹嶐入狱山樽深山野墺时当水蜜桃司职吏算事碎缺谈古论今提案突坏外利微秩镶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