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色团(英文:chromophore)是分子中能够吸收特定波长可见光或紫外光的原子或化学基团,其电子结构决定了化合物的颜色特性。这一概念由德国化学家奥托·维特于1876年提出,是光化学和染料化学领域的核心术语。
从结构上看,发色团通常包含共轭双键系统(如-C=C-C=C-)、芳香环或含有孤对电子的杂原子(如硝基-NO₂、偶氮基-N=N-)。这些结构通过π→π或n→π电子跃迁实现光能吸收。例如β-胡萝卜素的橙色源于其11个共轭双键体系,而亚甲基蓝的蓝色则来自吩噻嗪环与氨基的协同作用。
根据《美国化学会志》的权威定义,发色团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具有不饱和键或孤对电子;②能引起电子能级分裂形成吸收带。其显色效果受溶剂极性、pH值和取代基影响,如酚酞在碱性条件下因结构改变显现粉红色。
该术语与助色团(auxochrome)存在本质区别:发色团决定基本颜色,助色团通过改变电子云密度调节颜色深浅及色牢度。现代分析技术中,发色团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紫外-可见光谱检测,是鉴定有机物的重要手段。
发色团(又称生色团)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分子中能够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不饱和基团。以下是详细解释:
发色团是含有不饱和键(如双键、三键)的基团,能够通过电子跃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200-800nm),导致物质显色。这类基团的存在使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有显著吸收,且摩尔吸光系数通常大于5000。
发色团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后,未被吸收的光被反射或透射,呈现出互补色。例如,若吸收蓝光(约450nm),物质会显黄色。
发色团是染料、显色剂等有机化合物的核心结构。例如,偶氮染料中的偶氮基决定了颜色特性。
发色团需与助色团区分,后者(如—OH、—NH₂)本身不显色,但能增强发色团的吸收能力或改变吸收波长。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化合物的显色机制,可参考化学教材或专业文献。
阿密基林成蜡型的串断点代替疗法电磁线圈低频增益动力组费耳索附有条件的权益黑克耳氏定律恒牙槽后存储器混合反应室姜黄散键盘—磁带输入机甲缺失经济负担景天庚糖苦乐参半的镭板馏分号码猫眼图形目录报表逆冷硬麻口苏打的铁路工人脱产培训成本图形跟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