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尼氏催化剂英文解释翻译、兰尼氏催化剂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Raney's catalyst
分词翻译:
尼的英语翻译:
Buddhist nun; priestess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催化剂的英语翻译:
activator; catalyzer
【计】 catalyst
【化】 catalyst; catalyzator; catalyzer
【医】 accelerant; catalyst; catalytic agent; catalyzator; catalyzer
contact substance
专业解析
兰尼氏催化剂(Raney Catalyst),在汉英词典中通常直译为Raney Nickel,是一种高度多孔、具有巨大比表面积的镍基催化剂。其核心含义及技术要点如下:
定义与制备
兰尼氏催化剂是通过碱液(如氢氧化钠)浸出铝镍合金制备而成。该过程溶解了合金中的铝成分,留下具有海绵状微孔结构的活性镍骨架。这种结构使其拥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可达 100 m²/g 以上),显著提升催化活性。
核心特性
- 高活性与选择性
对氢化反应(如烯烃、硝基化合物、腈类的还原)具有优异催化性能,尤其在植物油硬化制人造黄油、药物合成中广泛应用。
- 稳定性与可回收性
在温和反应条件下稳定,部分型号可重复使用,但需注意其遇空气自燃的特性(需乙醇或水密封保存)。
名称来源
“兰尼氏”为发明者美国工程师 Murray Raney(默里·雷尼)姓氏的音译。他于1927年首次开发该催化剂(专利号:US1628190A),后扩展至钴、铜等金属变体,统称“Raney型催化剂”。
典型应用场景
- 工业氢化:油脂加氢制饱和脂肪、己二腈还原制己二胺(尼龙原料)。
- 精细化工:药物中间体合成(如抗生素、维生素)。
- 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电极材料。
安全警示
⚠️ 干燥的兰尼镍暴露于空气中易自燃,储存与运输需严格惰性环境(如浸没于水或乙醇中)。
权威参考文献
- Raney, M. (1927). Method of producing finely-divided nickel. US Patent 1,628,190.
- Ertl, G., Knözinger, H., & Weitkamp, J. (Eds.). (2008). Preparation of Solid Catalysts. Wiley-VCH. (制备方法标准指南)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化学名词》(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17. (中文术语规范来源)
- Zhou, B., et al. (2019). Raney Nickel: A Versatile Catalyst for Sustainable Synthesis.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582, 117105. (现代应用综述)
以上内容综合专利文献、学术教材及行业标准,确保术语准确性与技术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兰尼氏催化剂”通常指兰尼镍(Raney Nickel),是一种多孔结构的金属催化剂,主要用于有机化学中的加氢反应。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背景
- 名称来源:由美国工程师Murray Raney于1920年代发明,以其姓氏命名。
- 基本组成:以镍为主要活性成分,通常由镍铝合金经碱处理制成,形成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结构。
2. 结构与特性
- 多孔结构:通过碱液(如NaOH)溶解铝后,形成海绵状多孔镍骨架,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
- 高活性:对氢气的吸附能力强,可催化不饱和化合物(如烯烃、硝基化合物)的加氢反应。
3. 制备方法
- 合金制备:将镍与铝按一定比例熔融成合金。
- 碱处理:用浓氢氧化钠溶液溶解铝,生成多孔镍并释放氢气:
$$
text{2Al + 2NaOH + 6H}_2text{O → 2Na[Al(OH)_4] + 3H}_2↑
$$
- 活化:洗涤至中性后储存于水中,避免接触空气自燃。
4. 应用领域
- 加氢反应:如油脂氢化制硬化油、硝基苯还原为苯胺。
- 脱硫:用于石油精炼中脱除含硫杂质。
- 医药合成:药物中间体的选择性氢化。
5. 安全注意事项
- 易燃性:干燥的兰尼镍遇空气易自燃,需保持湿润或惰性气体保护。
- 毒性:含残留铝,操作时需防护。
若需更专业的制备参数或反应案例,建议查阅化学工程手册或催化领域文献。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白蔹并苯超受激分子臭架子出差旅费催缴资本单分散体系氮羧酸电磁性能电脑指令对称截波器范围压缩检索关系操作符黑白发射菌组织卤硫┹化物美国法学会模范法典迷走神经兴奋过度莫尔体积耐高温胶粘剂牛油纸缺肢畸形韧皮纤维少动性躁狂水解质碳链分解作用讨债铁杉栲胶统计分析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