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古生] 乳齒象科
Mastodontidae(乳齒象科)是長鼻目(Proboscidea)中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科,其成員統稱為“乳齒象”,與現代象科(Elephantidae)動物存在顯著差異。該科物種生存于新生代,最早可追溯至約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并在全球多個大陸廣泛分布,最終于約1萬年前的全新世初期滅絕。
從形态特征看,乳齒象科動物具有低冠齒結構,齒尖呈乳頭狀突起(mastodon意為“乳頭狀牙齒”),這一特征與現生象的高冠脊形齒形成對比。其體型通常比現代象更粗壯,肩高可達3米,部分物種如美洲乳齒象(Mammut americanum)的化石記錄顯示其體重可達6噸。
古生物學家通過同位素分析發現,乳齒象科動物的食性以樹葉、嫩枝為主,屬于典型的浏覽器(browser),這與同時期草原環境中的真象科(Gomphotheriidae)動物形成生态位分化。該科化石在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均有發現,其中北美地區的完整骨骼标本為研究其演化路徑提供了關鍵證據。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古生物專家組指出,乳齒象科的滅絕可能與氣候變化、植被更替及人類活動等多重因素相關。當前相關研究主要依托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史密森學會等機構的标本庫及《古脊椎動物學雜志》的專題研究推進。
Mastodontidae(乳齒象科)是生物學分類中的一個科名,屬于已滅絕的長鼻目動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Mastodontidae是古生物學中的分類單元,代表一類已滅絕的哺乳動物,中文譯作“乳齒象科”。其成員生存于新生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形态特征
乳齒象科動物與現代象有親緣關系,但牙齒結構不同:它們的臼齒具有乳頭狀突起(名稱來源),適合咀嚼森林中的柔軟植物,而現代象的牙齒更適應咀嚼草原植被。
分類與演化
屬于長鼻目(Proboscidea),與猛犸象、現代象所屬的象科(Elephantidae)為姐妹群。乳齒象科在約1萬年前的全新世逐漸滅絕,可能與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有關。
詞源與發音
英文名“Mastodontidae”源自希臘語“mastós”(乳房)和“odous”(牙齒),指其獨特的牙齒形态。發音為 /ˌmæstəˈdɒntɪdiː/。
研究意義
化石記錄顯示,乳齒象科對研究長鼻目動物的演化和古生态環境具有重要價值,例如北美洲的“美洲乳齒象”(Mammut americanum)是代表性物種。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科下屬的具體物種或地理分布,可參考古生物學專業文獻或博物館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