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材] 萊氏體
Ce is depleted from ferrite and pearlite surrounded by nodular graphite, and enriched in pearlite and ledeburite far apart from nodular graphite.
球墨周圍的鐵素體和珠光體是貧铈的,而遠離球墨的珠光體和萊氏體是富铈的。
The iron phosphite eutectic and ledeburite in wearre-sistant cast iron are contradistinguished with metallography and microhardnes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采用金相、顯微硬度與掃描電鏡,以區别含磷減磨鑄鐵中磷共晶與菜氏體。
After treatment, uniform and fine carbonization of no ledeburite organization were obtained. Therefore, we refined the organization of stainless steel and improved its property.
本試驗用離子滲碳的方法對其進行了改性,處理後獲得了無共晶萊氏體組織的均勻細小的碳化物,從而改善了組織,提高了性能。
萊氏體(ledeburite)是冶金學中鐵碳合金相圖的重要組成結構,指在1148°C時由奧氏體(γ-Fe)與滲碳體(Fe₃C)通過共晶反應形成的機械混合物。其碳含量為4.3%,在室溫下因奧氏體分解,實際呈現珠光體與滲碳體的層片狀混合組織。
該術語源自德國冶金學家阿道夫·萊德布爾(Adolf Ledebur),他在1882年通過顯微鏡首次觀察到鑄鐵中的這種特殊微觀結構。《金屬學與熱處理》教材記載,萊氏體的形成與冷卻速度密切相關,快速冷卻會抑制石墨化過程,促使滲碳體生成。在實際鑄造工業中,萊氏體的存在顯著提升材料硬度(可達700HB),但也會增加脆性,因此需要後續熱處理工藝調整其分布形态。
根據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 A247)标準,萊氏體的體積分數直接影響鑄鐵的機械性能指标。現代掃描電鏡分析表明,萊氏體中的滲碳體納米層厚度約為50-200納米,這種微觀結構是鑄鐵耐磨性能優異的核心原因。
Ledeburite(萊氏體)是金屬學中的專業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萊氏體是鐵碳合金在高溫下形成的一種共晶組織,由奧氏體和滲碳體組成的機械混合物。當溫度低于727℃時,奧氏體轉變為珠光體,此時萊氏體由珠光體和滲碳體構成。
其英文名“Ledeburite”源自德語,縮寫為Ld或Ld’(如Ld’表示低溫萊氏體)。
萊氏體硬度高、脆性大,常見于高碳鑄鐵或高速鋼中。通過熱處理可細化其組織,例如消除萊氏體結構以提高不鏽鋼的均勻性和性能。
顯微鏡下呈現片狀或粒狀珠光體與滲碳體交織的形态,具體結構因成分和冷卻速度而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鐵碳相圖或金相組織細節,可參考材料科學相關文獻或教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