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同倍性
Homoploidy(同倍性)是指生物在雜交過程中染色體數目保持不變的遺傳現象,與常見的異源多倍化(染色體數目加倍)形成對比。這一概念在進化生物學中尤為重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遺傳機制
Homoploidy的發生依賴于同源染色體間的配對與重組,而非染色體數目變化。該過程需要雜交親本的染色體組高度兼容,使得後代在減數分裂時能形成穩定配子(如向日葵屬植物中通過同倍體雜交形成新物種)。
典型實例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太陽花(Helianthus anomalus)是經典案例,該物種由二倍體親本H. petiolaris和H. annuus雜交形成,染色體數目維持2n=34不變。這一發現被《自然》期刊列為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的标志性研究。
進化意義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的研究指出,homoploidy為生物提供了快速適應環境變化的途徑,尤其在氣候劇變區域,該機制能繞過多倍體化所需的基因組調整期,直接産生具有雜種優勢的新物種,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
以下是關于“homoploidy”的詳細解釋:
Homoploidy(同倍性)指生物體在雜交或進化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未發生改變的現象。例如,同倍體雜交物種(homoploid hybrid species)的染色體數目與其親本物種保持一緻。
在遺傳學研究中,同倍性雜交物種的鑒定需結合染色體數目分析和基因組比對,以區别于多倍體或表型相似的近緣種。
如需進一步了解術語的發音或例句,可參考海詞詞典或歐路詞典的原始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