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esthetism; estheticism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是19世纪中后期起源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其核心主张为“艺术至上”,强调艺术的独立性与纯粹性,反对艺术承载道德教化或社会功能。从汉英词典视角看,该术语对应英文“Aestheticism”,词根“aesthetic”源于希腊语“aisthēsis”(感知),凸显对形式美与感官体验的极致追求。
唯美主义主张艺术脱离功利目的,认为“美”是艺术的唯一目的。奥斯卡·王尔德提出“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强调艺术不应服务于道德、政治或教育,其价值在于自身形式与美感。
艺术形式的美感优先于叙事或主题,如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的绘画注重色彩与线条的和谐,而非故事性。
思潮萌芽于法国(戈蒂埃、波德莱尔),兴盛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沃尔特·佩特的《文艺复兴研究》(1873)提出“以艺术的精神看待生活”,成为理论基石。
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通过角色亨利勋爵之口宣称:“一切艺术皆无用”(All art is quite useless),批判实用主义对艺术的束缚。
在汉英对照中,“唯美主义”常译为“Aestheticism”,但中文语境更侧重其“超功利审美”内涵。学者周宪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主义(如新月派)融合了本土审美传统,形成“中和之美”的变体。
权威来源:
-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891)
- 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1873)
- 周宪《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
唯美主义是19世纪后期起源于欧洲的一种艺术哲学思潮,其核心主张是“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的独立性与纯粹美感追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自身的美感,而非道德教化或社会功能。它主张艺术应脱离现实功利与伦理约束,仅以形式美为最高标准()。例如,艺术家拒绝接受“艺术需承载道德”的功利主义观点,转而追求视觉、听觉等感官享受的纯粹性。
唯美主义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形式革新,但其极端脱离现实的倾向也受到批判。它影响了后来的象征主义、颓废派等流派,并成为20世纪形式主义美学的源头之一()。
如需更完整的学术讨论,可参考(汉典)、4(搜狗百科)、7(道客巴巴)等来源。
苯扎贝特测幅射热计差错控制设备成堆比重冲程长度蛋白尿性视网膜炎单元半导体电流阶跃抵充多堆叠房屋津贴非对称联胎分单位利润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固定皮带轮恒等变换环青霉醛酸换算运动粘度成赛波特-福罗粘度琥珀酰亚胺基饥颈静脉淋巴结就地停火克雷格氏培养基囊胚曲汽化器的防冰器清洗厂废物三价基调度优先数统舱同侧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