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stasy是什么意思,isostasy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isostasy英标
英:/'aɪ'sɒstəsɪ/ 美:/'aɪˈsɑːstəsi/
常用词典
n. [地物] 地壳均衡说
例句
The crust in western China is in the state of isostasy.
中国西部地壳处于地壳均衡状态。
The conception of crustal isostasy produces a great effect to the geo-scientific research; especially t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s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地壳均衡的概念对地学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地测量学和地球动力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ase on theory of lithosphere elastic flexure isostatic compensation, the spheric harmonic series expressions of topography-isostasy compensation gravity and geoid are established.
依据岩石圈弹性挠曲均衡补偿理论建立地形-均衡补偿重力、大地水准面异常的球谐级数表达式。
专业解析
isostasy(地壳均衡)是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描述的是地球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在重力作用下“漂浮”在密度更大、可塑性更强的软流圈之上,并通过垂直调整达到力学平衡的状态。其原理类似于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即不同密度和大小的地块会沉降或抬升,直至其质量产生的向下重力与下方地幔物质产生的向上浮力相平衡。
核心原理与模型:
- 阿基米德浮力原理的应用:地壳块体(如山脉、高原、洋盆)因其密度和厚度不同,会沉入地幔不同的深度以达到均衡。密度较低或较厚的块体(如大陆)会“漂浮”得更高,形成陆地;密度较高或较薄的块体(如海洋地壳)则“漂浮”得较低,形成洋盆。
- 两种经典均衡模型:
- 普拉特模型 (Pratt Model):由John Henry Pratt于1854年提出。该模型假设地壳底部(均衡补偿面)处于同一深度,但地壳不同部分的密度不同。山脉之所以高是因为其地壳密度较低(类似多孔、低密度物质),而洋盆低是因为其地壳密度较高(类似致密物质)。密度差异补偿了地形高度的差异。
- 艾里模型 (Airy Model):由George Biddell Airy于1855年提出。该模型假设地壳各部分密度大致相同,但厚度不同。山脉之所以高是因为其地壳有更厚的“山根”向下插入密度更大的地幔中(类似冰山在水下有更大的冰根),而洋盆则因为地壳薄,下方有密度更大的地幔物质反凸上来(反山根)进行补偿。地形高度差异主要由地壳厚度差异补偿。
地质意义与现象:
-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的演化:山脉隆升后,其巨大的质量会导致下方地壳下沉形成山根。当山脉因侵蚀作用减轻负荷时,地壳会通过均衡抬升(回弹)来响应,这可能使深部岩石抬升到地表。相反,大型沉积盆地接受沉积物负荷后,下方地壳会均衡下沉,容纳更多沉积物。
- 冰后回弹 (Post-Glacial Rebound):最著名的均衡现象实例。在冰河时期,巨厚的冰盖(如覆盖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劳伦泰德和芬诺斯坎迪亚冰盖)将地壳压沉。冰盖消融后,负荷移除,地壳开始缓慢抬升(可达每年厘米级),这一过程至今仍在持续。例如,波罗的海沿岸和加拿大哈德逊湾地区仍在显著抬升。
- 海平面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全球海平面变化(如冰川消融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在全球并非一致。在经历冰后回弹的地区,地壳抬升速率可能超过海平面上升速率,导致相对海平面下降;而在冰盖外围先前因冰盖引力吸引而隆起的“前隆”区域,在冰盖消失后会发生均衡沉降,导致相对海平面上升更快。
- 地球重力场与大地水准面:地壳均衡状态会影响局部和区域重力场。未达到均衡的区域(如正在抬升或沉降的区域)会表现出重力异常(如布格异常)。大地水准面(地球重力势能的等位面)的形状也受到地幔密度分布和均衡状态的影响。
现代研究与测量:
现代地球物理学通过多种手段研究地壳均衡:
- 重力测量:分析重力异常(布格异常、自由空气异常)来推断地壳结构、山根/反山根的存在以及均衡状态。
- 地震学:利用地震波速度结构(如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探测地壳和地幔的密度与厚度变化,验证艾里山根或普拉特密度变化模型。
- 大地测量学:使用GPS、卫星测高(如ICESat)、InSAR等技术精确测量地壳的垂直运动速率,特别是监测冰后回弹的实时过程。
- 岩石圈流变学研究:探究岩石圈和软流圈的黏弹性性质,以理解均衡调整的时间尺度(从数千年到数百万年)。
权威参考资料:
- 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 地球物理与地质过程基础解释:https://www.usgs.gov/ (搜索关键词如 "isostasy", "postglacial rebound")
- 大英百科全书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Isostasy" 词条: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isostasy-geology (提供历史背景、模型解释和地质意义概述)
- NASA Earth Observatory - 关于冰后回弹与海平面变化的科普文章: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 (搜索关键词如 "postglacial rebound", "sea level rise")
- 学术教科书:
- Fowler, C. M. R. (2005). The Solid Earth: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Geophysics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深入讲解均衡理论、模型及地球物理证据)
- Turcotte, D. L., & Schubert, G. (2014). Geodynamics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包含均衡的数学物理基础及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
- 经典文献 (历史背景):
- Dutton, C. E. (1889). On some of the greater problems of physical geology. Bulletin of the Philosoph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 11, 51-64. (首次提出 "isostasy" 术语)
- Airy, G. B. (1855). On the comput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attraction of mountain-masses, as disturbing the apparent astronomical latitude of stations in geodetic survey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45, 101-104.
- Pratt, J. H. (1855). On the attraction of the Himalaya Mountains, and of the elevated regions beyond them, upon the plumb-line in India.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45, 53-100.
网络扩展资料
isostasy(音标:英 [aɪ'sɒstəsɪ],美 [aɪ'sɒstəsɪ])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地壳与地幔之间因重力作用形成的均衡状态。其核心思想是:地壳的不同部分(如山脉、高原等)通过“漂浮”在密度更大的地幔层上,达到力学平衡。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原理
地壳均衡基于阿基米德浮力原理,认为较轻的地壳物质(如大陆岩石)会像冰山浮于水面一样,沉入密度更大的地幔中。例如,高海拔地区(如山脉)下方通常存在更厚的“山根”,而低海拔区域地壳较薄,以此维持整体平衡。
-
科学意义
- 地形解释:通过均衡理论可解释地表高低差异的成因,如山脉抬升与盆地沉降。
- 地球动力学:用于研究地壳运动、冰川消融后的地壳回弹等现象。
- 大地测量:结合重力异常数据,分析地壳内部密度分布。
-
实际应用
例如,中国西部地壳整体处于均衡状态,但局部区域因构造活动可能存在失衡,需通过均衡校正方法分析地质结构。
补充说明:地壳均衡的调整过程可能持续数百万年,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补充。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fruit standtonightbackboardcapitalistcachotchoppercrushesfletchhorsefeathersLindaprophetessshrunktapersEaster eggincomplete fusionliberal artmethyl celluloseAmphimerycoideaapothesisarthrorheumatismcimetidinecismatandichloroetherfaramitafluorinhypernanosomaKissingermannitosemetagreywackemetop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