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stasy是什麼意思,isostasy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isostasy英标
英:/'aɪ'sɒstəsɪ/ 美:/'aɪˈsɑːstəsi/
常用詞典
n. [地物] 地殼均衡說
例句
The crust in western China is in the state of isostasy.
中國西部地殼處于地殼均衡狀态。
The conception of crustal isostasy produces a great effect to the geo-scientific research; especially t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s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地殼均衡的概念對地學的研究有着極大的影響,特别是在大地測量學和地球動力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Base on theory of lithosphere elastic flexure isostatic compensation, the spheric harmonic series expressions of topography-isostasy compensation gravity and geoid are established.
依據岩石圈彈性撓曲均衡補償理論建立地形-均衡補償重力、大地水準面異常的球諧級數表達式。
專業解析
isostasy(地殼均衡)是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描述的是地球岩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在重力作用下“漂浮”在密度更大、可塑性更強的軟流圈之上,并通過垂直調整達到力學平衡的狀态。其原理類似于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即不同密度和大小的地塊會沉降或擡升,直至其質量産生的向下重力與下方地幔物質産生的向上浮力相平衡。
核心原理與模型:
- 阿基米德浮力原理的應用:地殼塊體(如山脈、高原、洋盆)因其密度和厚度不同,會沉入地幔不同的深度以達到均衡。密度較低或較厚的塊體(如大陸)會“漂浮”得更高,形成陸地;密度較高或較薄的塊體(如海洋地殼)則“漂浮”得較低,形成洋盆。
- 兩種經典均衡模型:
- 普拉特模型 (Pratt Model):由John Henry Pratt于1854年提出。該模型假設地殼底部(均衡補償面)處于同一深度,但地殼不同部分的密度不同。山脈之所以高是因為其地殼密度較低(類似多孔、低密度物質),而洋盆低是因為其地殼密度較高(類似緻密物質)。密度差異補償了地形高度的差異。
- 艾裡模型 (Airy Model):由George Biddell Airy于1855年提出。該模型假設地殼各部分密度大緻相同,但厚度不同。山脈之所以高是因為其地殼有更厚的“山根”向下插入密度更大的地幔中(類似冰山在水下有更大的冰根),而洋盆則因為地殼薄,下方有密度更大的地幔物質反凸上來(反山根)進行補償。地形高度差異主要由地殼厚度差異補償。
地質意義與現象:
- 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的演化:山脈隆升後,其巨大的質量會導緻下方地殼下沉形成山根。當山脈因侵蝕作用減輕負荷時,地殼會通過均衡擡升(回彈)來響應,這可能使深部岩石擡升到地表。相反,大型沉積盆地接受沉積物負荷後,下方地殼會均衡下沉,容納更多沉積物。
- 冰後回彈 (Post-Glacial Rebound):最著名的均衡現象實例。在冰河時期,巨厚的冰蓋(如覆蓋加拿大和斯堪的納維亞的勞倫泰德和芬諾斯坎迪亞冰蓋)将地殼壓沉。冰蓋消融後,負荷移除,地殼開始緩慢擡升(可達每年厘米級),這一過程至今仍在持續。例如,波羅的海沿岸和加拿大哈德遜灣地區仍在顯著擡升。
- 海平面變化的區域性差異:全球海平面變化(如冰川消融導緻的海平面上升)在全球并非一緻。在經曆冰後回彈的地區,地殼擡升速率可能超過海平面上升速率,導緻相對海平面下降;而在冰蓋外圍先前因冰蓋引力吸引而隆起的“前隆”區域,在冰蓋消失後會發生均衡沉降,導緻相對海平面上升更快。
- 地球重力場與大地水準面:地殼均衡狀态會影響局部和區域重力場。未達到均衡的區域(如正在擡升或沉降的區域)會表現出重力異常(如布格異常)。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勢能的等位面)的形狀也受到地幔密度分布和均衡狀态的影響。
現代研究與測量:
現代地球物理學通過多種手段研究地殼均衡:
- 重力測量:分析重力異常(布格異常、自由空氣異常)來推斷地殼結構、山根/反山根的存在以及均衡狀态。
- 地震學:利用地震波速度結構(如通過地震層析成像)探測地殼和地幔的密度與厚度變化,驗證艾裡山根或普拉特密度變化模型。
- 大地測量學:使用GPS、衛星測高(如ICESat)、InSAR等技術精确測量地殼的垂直運動速率,特别是監測冰後回彈的實時過程。
- 岩石圈流變學研究:探究岩石圈和軟流圈的黏彈性性質,以理解均衡調整的時間尺度(從數千年到數百萬年)。
權威參考資料:
- 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 - 地球物理與地質過程基礎解釋:https://www.usgs.gov/ (搜索關鍵詞如 "isostasy", "postglacial rebound")
- 大英百科全書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Isostasy" 詞條: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isostasy-geology (提供曆史背景、模型解釋和地質意義概述)
- NASA Earth Observatory - 關于冰後回彈與海平面變化的科普文章: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 (搜索關鍵詞如 "postglacial rebound", "sea level rise")
- 學術教科書:
- Fowler, C. M. R. (2005). The Solid Earth: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Geophysics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深入講解均衡理論、模型及地球物理證據)
- Turcotte, D. L., & Schubert, G. (2014). Geodynamics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包含均衡的數學物理基礎及在地球動力學中的應用)
- 經典文獻 (曆史背景):
- Dutton, C. E. (1889). On some of the greater problems of physical geology. Bulletin of the Philosoph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 11, 51-64. (首次提出 "isostasy" 術語)
- Airy, G. B. (1855). On the comput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attraction of mountain-masses, as disturbing the apparent astronomical latitude of stations in geodetic survey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45, 101-104.
- Pratt, J. H. (1855). On the attraction of the Himalaya Mountains, and of the elevated regions beyond them, upon the plumb-line in India.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45, 53-100.
網絡擴展資料
isostasy(音标:英 [aɪ'sɒstəsɪ],美 [aɪ'sɒstəsɪ])是地質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地殼與地幔之間因重力作用形成的均衡狀态。其核心思想是:地殼的不同部分(如山脈、高原等)通過“漂浮”在密度更大的地幔層上,達到力學平衡。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原理
地殼均衡基于阿基米德浮力原理,認為較輕的地殼物質(如大陸岩石)會像冰山浮于水面一樣,沉入密度更大的地幔中。例如,高海拔地區(如山脈)下方通常存在更厚的“山根”,而低海拔區域地殼較薄,以此維持整體平衡。
-
科學意義
- 地形解釋:通過均衡理論可解釋地表高低差異的成因,如山脈擡升與盆地沉降。
- 地球動力學:用于研究地殼運動、冰川消融後的地殼回彈等現象。
- 大地測量:結合重力異常數據,分析地殼内部密度分布。
-
實際應用
例如,中國西部地殼整體處于均衡狀态,但局部區域因構造活動可能存在失衡,需通過均衡校正方法分析地質結構。
補充說明:地殼均衡的調整過程可能持續數百萬年,是闆塊構造理論的重要補充。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