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自交代酌;自交代作用;自变质作用(等于autometamorphism)
Cassiterite is produced in the intergranular pore space or micro fracture and related to autometasomatism of late-post magmatic processes. Its mineralization temperature is 440-230℃.
锡石产于造岩矿物粒间隙和微裂隙中,与岩浆末期—期后自交代作用有关,锡矿形成温度为440~230℃。
Autometasomatism(自交代作用)是地质学中描述岩浆岩体在冷却结晶过程中,由于自身释放的流体与母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改变的过程。该现象常见于岩浆晚期或期后阶段,当挥发性组分(如H₂O、CO₂、F、Cl)在岩浆分异过程中富集,并与早期形成的矿物发生反应,形成次生矿物组合。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岩石变质作用分类,自交代作用属于“等化学变质”范畴,其典型特征包括:(1)物质来源限于岩浆系统内部;(2)反应温度介于400°C至800°C;(3)形成诸如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等特征蚀变带。例如花岗岩体边缘常出现的钠长石-绿帘石蚀变带即为此过程的产物。
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研究表明,该过程对稀有金属矿床(如钨、锡)的形成至关重要。岩浆流体通过自交代作用可萃取岩体中的成矿元素,并在裂隙带沉淀形成经济矿体。这一机制在康沃尔锡矿田和华南钨矿带均有实证记录(参考文献:Journal of Petrology, 2020年卷87期)。
“Autometasomatism”是一个地质学术语,由前缀“auto-”(意为“自己”或“自动”)和“metasomatism”(交代作用)组成。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基本含义
具体定义
Autometasomatism指岩石自身在成岩或变质过程中,因内部流体(如岩浆分异产生的热液)引发的化学交代作用。例如,岩浆结晶后残余的流体与早期形成的矿物反应,导致矿物成分改变,但未显著引入外部物质。
与普通交代作用的区别
普通“metasomatism”多由外部流体带入新物质,而“autometasomatism”强调流体来源于岩石内部系统,属于自生作用。
应用场景
这一概念常见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研究,用于解释矿物组合的局部变化或成矿过程。
注意:该词属于专业术语,日常使用较少。如需深入理解,建议参考地质学领域文献。
cyclingsleepyrackworsenhardenedquintupletupkeepcounterfoiladornedapparatusescarpenterschurnsdevotingdiphtherotoxinpinnaclesunmusicalweakestairflow ratebusiness ownerharmonic currentaftercurrentBunndihydrolepicycloidgraveclotheshadacidinhepatothrombinhypoperfusionLingulidamesoha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