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自交代酌;自交代作用;自變質作用(等于autometamorphism)
Cassiterite is produced in the intergranular pore space or micro fracture and related to autometasomatism of late-post magmatic processes. Its mineralization temperature is 440-230℃.
錫石産于造岩礦物粒間隙和微裂隙中,與岩漿末期—期後自交代作用有關,錫礦形成溫度為440~230℃。
Autometasomatism(自交代作用)是地質學中描述岩漿岩體在冷卻結晶過程中,由于自身釋放的流體與母岩發生化學反應,導緻礦物成分和化學組成改變的過程。該現象常見于岩漿晚期或期後階段,當揮發性組分(如H₂O、CO₂、F、Cl)在岩漿分異過程中富集,并與早期形成的礦物發生反應,形成次生礦物組合。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岩石變質作用分類,自交代作用屬于“等化學變質”範疇,其典型特征包括:(1)物質來源限于岩漿系統内部;(2)反應溫度介于400°C至800°C;(3)形成諸如鈉長石化、雲英岩化等特征蝕變帶。例如花崗岩體邊緣常出現的鈉長石-綠簾石蝕變帶即為此過程的産物。
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研究表明,該過程對稀有金屬礦床(如鎢、錫)的形成至關重要。岩漿流體通過自交代作用可萃取岩體中的成礦元素,并在裂隙帶沉澱形成經濟礦體。這一機制在康沃爾錫礦田和華南鎢礦帶均有實證記錄(參考文獻:Journal of Petrology, 2020年卷87期)。
“Autometasomatism”是一個地質學術語,由前綴“auto-”(意為“自己”或“自動”)和“metasomatism”(交代作用)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基本含義
具體定義
Autometasomatism指岩石自身在成岩或變質過程中,因内部流體(如岩漿分異産生的熱液)引發的化學交代作用。例如,岩漿結晶後殘餘的流體與早期形成的礦物反應,導緻礦物成分改變,但未顯著引入外部物質。
與普通交代作用的區别
普通“metasomatism”多由外部流體帶入新物質,而“autometasomatism”強調流體來源于岩石内部系統,屬于自生作用。
應用場景
這一概念常見于岩漿岩和變質岩研究,用于解釋礦物組合的局部變化或成礦過程。
注意:該詞屬于專業術語,日常使用較少。如需深入理解,建議參考地質學領域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