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ɔːltəpiːs/ 美:/'ˈɔːltərpiːs/
複數 altarpieces
n. 祭壇的裝飾品
The altarpiece should not be so gaudy.
祭壇的裝飾品不應如此俗麗。
The intricate detail of a rococo altarpiece.
洛可可式聖壇背壁裝飾畫的複雜細節。
Titian worked on this altarpiece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from 1516 to 1518.
1516到1518年間,提香為這幅巨型祭壇裝飾畫工作了至少兩年。
Titian worked on this huge altarpiece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from 1516 to 1518.
1516到1518年間,提香為這幅巨型祭壇裝飾畫工作了至少兩年。
In 1585, Annibale completed an altarpiece of the Baptism of Christ for the church of San Gregorio in Bologna.
1585年,Annibale聖格雷戈·裡奧在博洛尼亞教會完成基督的洗禮的祭壇。
"altarpiece"(祭壇畫/祭壇屏)是基督教教堂中位于祭壇後方的裝飾性藝術作品,通常由繪畫、雕塑或綜合材料構成,主要用于宗教儀式和神學表達。該詞源自拉丁語"altare"(祭壇)和法語"retable"(後方台架)的組合演變。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祭壇畫最早出現于9世紀拜占庭教堂,13世紀後在歐洲哥特式教堂中形成雙層結構(predella與主畫面),文藝複興時期達到藝術巅峰。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研究指出,其常見類型包括:
牛津藝術線上強調,這類作品兼具神學叙事與視覺教化功能,例如意大利畫家喬托在帕多瓦斯克羅維尼禮拜堂的作品,通過透視技法将聖經故事空間化。現代藝術史學家潘諾夫斯基認為,祭壇畫的黃金分割構圖象征了中世紀"神性秩序"的視覺表達。
Altarpiece(祭壇裝飾)是基督教教堂中常見的宗教藝術形式,指位于祭壇上方或後方的裝飾性結構,通常為繪畫、雕刻或組合藝術。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Altarpiece是教堂祭壇後方或上方的裝飾屏風,多為繪畫或浮雕作品。其功能既包含宗教儀式輔助,也承載藝術表達,常見于天主教堂和部分基督教派教堂。
詞源與發音
藝術形式
曆史演變
起源于中世紀,文藝複興時期達到藝術高峰。例如安尼巴萊·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1585年創作的《基督受洗》祭壇畫,展現了該時期對光影和人體結構的突破性表現。
相關術語
同義詞包括 reredos(祭壇後屏),複數形式為 altarpieces。現代語境中,該詞也可引申為具有莊嚴感的裝飾性藝術作品。
注:如需了解具體藝術品的完整信息,可參考和中的藝術史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