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lanck's quantum hypothesis
普朗克量子假说是现代量子力学的奠基性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该假说通过引入能量量子化概念,成功解释了黑体辐射实验中的紫外灾难问题,并首次提出能量以离散形式存在。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中英术语对照与科学诠释:
能量量子化(Energy Quantization)
普朗克提出,电磁辐射的能量只能以离散的“量子”(quantum)形式释放或吸收,每个量子的能量值与其频率成正比,公式为:
$$ E = h u $$
其中,$E$为能量,$ u$为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6.62607015times10^{-34} text{J·s}$)。这一公式被《自然》期刊评价为“打破经典物理连续能量观的关键突破”。
黑体辐射修正(Black-Body Radiation Correction)
假说通过引入量子化假设,修正了经典瑞利-金斯定律在短波段的发散问题,推导出普朗克辐射定律:
$$ B_ u(T) = frac{2h u}{c} cdot frac{1}{e^{h u/(k_B T)} - 1} $$
该公式准确描述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剑桥大学物理学教材指出其“首次实现理论与实验的完美吻合”。
量子力学基础(Found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假说启发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解释(1905年)与玻尔的原子模型(1913年)。诺贝尔奖官网将其列为“20世纪物理学三大革命之一”,而《大英百科全书》强调其“为海森堡、薛定谔等人的研究奠定数学框架”。
权威参考资料:
普朗克量子假说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的革命性理论,旨在解释黑体辐射实验中的能量分布问题。这一假说标志着量子力学的开端,其核心观点包括:
能量量子化
普朗克提出,电磁辐射的能量并非连续变化,而是以离散的“能量包”(即量子)形式存在。每个量子的能量与其频率成正比,公式为:
$$
E = h
u
$$
其中,( h )为普朗克常数(约( 6.626 times 10^{-34} , text{J·s} )),(
u )为辐射频率。
突破经典物理框架
经典理论认为能量可无限分割,但普朗克假说表明能量存在最小单位(量子)。这一观点成功解释了黑体辐射谱中紫外灾难的悖论,即高频辐射能量不会无限增大。
深远影响
该假说直接启发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1905年解释光电效应)和玻尔的原子模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普朗克因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意义:量子假说颠覆了牛顿力学主导的连续能量观,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离散性本质,成为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之一的核心思想。
布拉克斯兰氏试验不耐热调理素惩罚性制裁创作的弹性铰链佛甲草符号表示改变宗教信仰割喉致死光催化剂虹膜睫状缘减量间歇电流结性节律经蝶骨的净供应额菌鳃莰尼烷空险矿泉疗养地拉罗延氏手术令人满意的偏身感觉异常频率扫描三异丙氧基铝仕裁人十字管输出负荷电流苏布天蓝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