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噬,自噬体
There were autophagosome precursors, autophagosomes, autophagolysosomes as well as phagosomes in the dust cells and the cells phagocytized carbon particles.
在尘细胞和吞噬碳粒细胞内,除含有吞噬体外还含有较多的自噬前体、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
An acid phosphatase staining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confirm that the autophagosome-like structures have lysosomal enzymes, the structures displayed positive staining.
酸性磷酸酶染色显示包绕并吞噬分解外源蛋白的结构是呈染色阳性的溶酶体结构。
n.|cytolysosome;[细胞]自噬体;自噬小体
自噬体(Autophagosome) 是细胞自噬(Autophagy)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器,负责包裹并运输需要降解的胞质成分(如受损蛋白质、细胞器或病原体)至溶酶体进行分解和回收利用。其详细解释如下:
自噬体是由双层膜(隔离膜)包裹形成的囊泡状结构。它起源于内质网、高尔基体或线粒体等膜结构,通过延伸并闭合,将待降解的底物(如蛋白质聚集体或衰老细胞器)包裹其中。其表面标志性蛋白为LC3-II(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是自噬体形成的分子标记。
来源: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成果(2016年)。
参考链接: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6/ohsumi/facts/
自噬体通过识别特定底物(如受损线粒体、入侵病原体),将其运送至溶酶体。两者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 后,内容物被水解酶降解,释放小分子营养物质(氨基酸、脂肪酸)供细胞循环利用。这一过程对维持细胞能量平衡、清除异常组分至关重要。
来源:Levine, B., & Kroemer, G. (2019).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Autophagy Genes: A Disease Perspective. Cell.
参考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8.12.029
自噬体形成依赖自噬相关基因(ATG) 的协同作用:
来源:Mizushima, N. (2018). A Brief History of Autophagy from Cell Biology to Physiology and Disease. Nature Cell Biology.
自噬体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相关:
来源:Rubinsztein, D.C. et al. (2012). Autophagy Modulation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Diverse Disease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自噬体是细胞自噬的核心执行者,通过精准包裹底物并递送至溶酶体,实现物质循环与质量控制。其研究为理解细胞稳态及开发针对癌症、神经病变等的疗法提供了关键靶点。
Autophagosome(自噬体) 是细胞自噬(autophagy)过程中形成的关键结构,其名称源自希腊语“auto”(自我)和“phagein”(吞噬),意为“自我吞噬的囊泡”。以下是详细解释:
自噬体是由双层膜包裹形成的细胞器,负责将细胞内受损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病原体等包裹并运送至溶酶体进行降解。其形成过程包括以下阶段:
自噬体研究为抗衰老、肿瘤治疗和神经保护提供了新方向,例如通过调控自噬过程延缓细胞损伤。
如需进一步了解自噬的具体分子机制或疾病关联,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生物学文献或专业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