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tism是什么意思,animatism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animatism英标
英:/''ænɪmətɪzəm/ 美:/'ˈænəmɪˌtɪzəm/
常用词典
n. 万物有灵论
专业解析
Animatism(泛生论)是人类学和宗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一种认为自然界中存在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或能量的信仰体系。这种力量不具备人格化的意识或意志(如神灵),而是普遍存在于物体、地点或自然现象中,并能影响人类生活。其核心特征如下:
一、核心定义与理论背景
由英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马雷特(Robert Marett) 于20世纪初提出,旨在补充爱德华·泰勒的"泛灵论(Animism)"。马雷特认为,原始宗教的起源并非始于对灵魂的信仰,而是对一种无意识、弥漫性力量的感知。例如:
- 美拉尼西亚的"玛纳(Mana)":被视为一种能赋予物体(如武器、圣物)效力或危险性的无形力量,与持有者的身份无关。
- 北美原住民的"奥伦达(Orenda)":类似概念,指存在于自然万物中的潜能或影响力。
二、与泛灵论(Animism)的关键区别
特征 |
Animism(泛灵论) |
Animatism(泛生论) |
力量属性 |
人格化的灵魂或精灵 |
非人格化的能量或力量 |
意志与意识 |
具备意图和情感 |
无意识、中立存在 |
作用方式 |
通过祈祷/仪式与人类互动 |
通过接触或转移影响人类 |
典型表现 |
树灵、河神等具象存在 |
护身符的"效力"、圣地的"气场" |
三、学术意义与文化实例
泛生论揭示了宗教演化中从非人格力量到人格化神灵的过渡阶段。当代研究仍用其分析:
- 符咒与禁忌:某些文化中,特定物品因蕴含"力量"而被视为神圣或禁忌(如波利尼西亚的"塔布(Tabu)")。
- 自然崇拜基础:山川、岩石因被赋予无形力量而成为祭祀对象(如日本"神道教"中的"神篱"观念)。
权威参考来源:
- Marett, R. R. (1909). The Threshold of Religion. 提出泛生论的核心理论。
- Eliade, M. (1958).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分析"玛纳"在跨文化中的表现。
-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2005). "Animatism"词条,对比泛灵论与泛生论。
-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 (1997). 定义及学术脉络梳理。
网络扩展资料
animatism 的详细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animatism 指一种认为自然现象和无生命物体具有共同生命力或意识的信仰或观念。它强调将人格化特征(如情感、意志)赋予自然力(如雷电、地震)或物体(如石头、植物)。
2.核心概念
- 万物有灵倾向:与“animism(泛灵论)”不同,animatism 不涉及“灵魂”概念,而是认为万物被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所驱动,而非独立的灵魂存在。
- 自然现象拟人化:例如,将风暴解释为“发怒”,或认为山脉具有“意志”。
3.相关术语对比
- Animism(泛灵论):认为万物有独立灵魂或灵体,常见于宗教或原始信仰(如树木、河流拥有守护神)。
- Animatism:更偏向哲学或人类学概念,强调生命力而非个体灵魂的普遍存在。
4.语言与用法
- 词源:源自拉丁语 anima(生命、呼吸),后缀 -ism 表示学说或信仰。
- 应用领域:常见于人类学、宗教学研究中,用于描述早期文化对自然界的解释方式。
animatism 是从自然现象中感知生命力的世界观,与强调灵魂的 animism 存在差异。这一概念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化如何通过拟人化解释自然规律。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