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榖皮紙的意思、榖皮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榖皮紙的解釋

用榖皮所制的紙。 三國 吳 陸玑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其下維榖》:“榖, 幽州 人謂之榖桑,或曰楮桑, 荊 揚 交 廣 謂之榖……今 江 南人績其皮以為布,又擣以為紙,謂之榖皮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榖皮紙(gǔ pí zhǐ),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手工紙,其名稱與原料、工藝直接相關,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榖皮紙指以構樹(楮樹)的樹皮為主要原料制成的紙張。其名稱源于原料“榖”(即構樹),《說文解字》釋“榖”為“楮也”,明确其植物屬性。

  2. 工藝特征

    需經剝皮、浸泡、蒸煮、漂洗、打漿、抄造等多道工序制成。因構樹皮纖維細長柔韌,成紙質地堅韌、吸墨性強,是古代優質書寫載體。

二、 曆史淵源與文化價值

  1. 起源與演變

    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時已使用樹皮(含構樹皮)為原料(《後漢書·蔡倫傳》)。唐宋時期,榖皮紙因耐久性好,廣泛用于文書、典籍印刷及書畫創作。

  2. 别稱與文獻記載

    亦稱“楮紙”“榖紙”。明代《天工開物》載:“凡紙質用楮樹皮與桑穰、芙蓉膜等物者為皮紙”,印證其原料與工藝。

三、 權威文獻佐證

  1. 古代字書

    《說文解字》将“榖”與“楮”互訓,奠定其植物學基礎;《本草綱目》稱楮樹“其皮可為紙”,明确其造紙用途。

  2. 現代辭書

    《漢語大詞典》收錄“榖皮紙”詞條,釋義為“用楮樹皮制成的紙”,強調原料特異性。

四、 應用與傳承

榖皮紙因抗蛀、耐折,曾用于印制紙币(如宋代“交子”)、契約及佛經。今浙江、江西等地仍保留其古法技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用于古籍修複與藝術創作。


參考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潘吉星《中國造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3. 宋應星《天工開物》(廣東人民出版社注釋本)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榖皮紙”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榖皮紙是以榖樹(即楮樹)的樹皮為原料制成的紙張。其名稱中的“榖”讀作“gǔ”,特指楮樹,而非谷物“谷”。這種紙在古代中國多用于書寫、文獻繕寫等用途。

  2. 曆史與文獻記載

    • 三國時期吳國學者陸玑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提到,江南地區将榖樹皮加工成布和紙,并稱其為“榖皮紙”。
    • 唐代《舊唐書》記載官員蕭倣曾用榖紙修補缺漏的文史典籍,說明其作為書寫載體的重要性。
    •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陶弘景所述“南人呼榖紙亦為楮紙”,表明榖紙與楮紙為同一物。
  3. 地域别稱與制作

    • 榖樹在不同地區有“榖桑”“楮桑”等别名。
    • 制作方法包括剝取樹皮、搗碎纖維、加工成紙,具體工藝與古代傳統造紙術相似,但細節記載較少。
  4. 用途與特點
    榖皮紙質地堅韌,適合長期保存,常用于重要文獻繕寫。唐代以後,隨着竹紙、宣紙的普及,榖皮紙逐漸減少,但仍見于特定地區或用途。

  5. 注意字形辨析
    “榖”為木字旁,專指楮樹,與“谷”(谷物)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記載及現代考據,更多細節可參考《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本草綱目》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冠牦纓邦士闆上砸釘不花腸荒嘲風稱悲蔥楚道路側目大一會棟梁鬥巧宴敦慰惡石紛溶港口怪恨辜搉孤舟獨槳憨直後绲後鏡花柳叢懽忻鼓舞怙跋怙帱胡兒毀于一旦火後劍首一吷勁廉可噩曠達螂蟻寥寞禮防柳棬露風賂門弭蓋年紀前鋒旗籍人聽镕鍛嫂夫人擅自勝人一籌拾菜逝往守寡歲律隨衙同歸殊塗莞簟無寫無心毫現眼小談心蕩神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