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榖皮所制的紙。 三國 吳 陸玑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其下維榖》:“榖, 幽州 人謂之榖桑,或曰楮桑, 荊 揚 交 廣 謂之榖……今 江 南人績其皮以為布,又擣以為紙,謂之榖皮紙。”
關于“榖皮紙”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榖皮紙是以榖樹(即楮樹)的樹皮為原料制成的紙張。其名稱中的“榖”讀作“gǔ”,特指楮樹,而非谷物“谷”。這種紙在古代中國多用于書寫、文獻繕寫等用途。
曆史與文獻記載
地域别稱與制作
用途與特點
榖皮紙質地堅韌,適合長期保存,常用于重要文獻繕寫。唐代以後,隨着竹紙、宣紙的普及,榖皮紙逐漸減少,但仍見于特定地區或用途。
注意字形辨析
“榖”為木字旁,專指楮樹,與“谷”(谷物)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記載及現代考據,更多細節可參考《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本草綱目》等原始文獻。
榖皮紙,也被稱為“谷皮紙”,指的是由谷物(主要是稻谷)的外皮加工而成的一種紙張材料。榖皮紙是一種粗糙、黃褐色的紙張,通常由農民在古代用于包裹食物或保存貨物。在現代,榖皮紙也常被用于藝術品裝裱、書法繪畫等領域。
根據字形結構,我們可以将榖皮紙拆分為兩個部首:禾(hé)和皮(pí)。禾為四畫,皮為五畫。
榖皮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農耕社會中,農民們常常需要使用一種簡單且經濟實惠的材料來包裹谷物,以保護谷物免受濕氣、蟲害和污染。于是,他們開始将稻谷的外皮進行加工,制成了榖皮紙。
榖皮紙的繁體字為「穀皮紙」。
在古代,榖皮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根據研究,穀字的古代形體通常為象形字,形狀類似于谷物的形狀。皮字的古代形體為像早期象形字的手掌形,表示皮膚的外形。紙字的古代形體為竹字旁加文字,表示用竹子做成的紙。因此,榖皮紙的古代字形可能為「穀皮紙」。
1. 我們可以用榖皮紙來包裹這些書籍,以防止書頁受潮。
2. 這幅書法作品裝裱在一塊榖皮紙上,顯得更具古樸風格。
3. 農民将稻谷的榖皮紙賣給包裝公司,用于制作環保包裝材料。
榖皮紙的組詞:包裹、保存、裝裱、紙張、材料
谷皮紙、谷物紙、稻谷紙、黃皮紙
白紙、細膩紙
【别人正在浏覽】